第5讲(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年简阳模拟)以下表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无关的是()A.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成为重要产粮区B.北民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C.马钧改进筒车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D.岭南、闽江流域也得到开发。【解析】题干要求是江南开发,而马钧改进筒车表述不正确,筒车是唐朝的灌溉工具。【答案】C2.(年安徽合肥高三第一学期阶段考试)“”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A.丝B.麻C.棉D.毛【解析】明朝以前,古代劳动人民的主要布料都是麻布;明朝以后,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和普及,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布料。丝由于价格问题,毛由于普及问题等等,很难成为人民衣服的主要材料。【答案】B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南北经济发展能够自给自足C.刺史限制交易量,商人罢市D.战乱频繁,城市遭破坏【解析】通过历史背景分析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是中国大分裂时期,战乱频繁,城市遭破坏,因此商品经济不发达。【答案】D4.(年长春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区域分布逐渐趋向合理,其表现有()①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和闽江流域②南北经济趋向平衡③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到开发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这为此后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但此时经济重心并没有开始南移,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中期安史之乱之后。【答案】A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A.环境状况恶化B.环境状况良好C.环境破坏缓解D.环境破坏加剧【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内迁有所扩展,两汉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有所缓解。【答案】C6.(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如馒头、油炸饼、胡饼等,其中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①南稻北粟格局的打破②民族融合的加深③水碓、水磨广泛使用④国外粮食作物引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解题关键是了解古代面食制作的工艺和胡饼传到内地的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磨的改进,使面食的品种得以改进,再加上民族融合的加深,所以胡饼被内地人广泛地接受,故B正确。在这个时期南稻北粟的格局没有被打破以及也没有外国粮食的引进,故①④错。【答案】B7.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成就包括()①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②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③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④白瓷产生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联系教材可知,①②③④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成就。【答案】B8“”.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贾思勰这一观点的核心是()A.人定胜天B.因地制宜C.听天由命D.勤劳致富“”【解析】材料中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说明因地制宜可以获得较“”好的收成,反之则劳而无获。【答案】B9.(年湖南师大附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主要的社会原因是()A.佛教与道教的迅速发展B.寺院经济的发展C.社会经济的落后D.儒学内容陈旧【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佛教空前盛行。道教在此时经过改造也得到迅速发展,这使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没有改变。【答案】A10.右图所示人物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其诗歌出现这种风格的社会根源在于()A.田园风光的优美B.对劳动的热爱C.对黑暗现实的不满D.对劳动人民的关怀【解析】先判断出图中人物是陶渊明,其诗歌寄情山水,反映了他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答案】C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