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演练(A)(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15×4=60分)1.该模式中,中国所占据的环节主要依靠本国的()A.技术B.市场C.政策D.劳动力解析:从题中的模式可以看出美国提供棉花,巴基斯坦加工成棉纱,印度做成布料,意大利、法国设计,中国进行服装加工,所以中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故选项D正确。答案:D2.在该模式中,美国提供初级产品,其收益主要得益于()A.降水稀少,日照充足B.运输费用低C.区域专业化生产D.劳动力素质高解析:美国有棉花带,其农业分布体现区域专业化及农业现代化,由于专业化较强,其生产成本较低,故选项C正确。答案:C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相距105千米,两地气温、降水资料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3~4题。5~10月11—月次年4月平均气温(℃)降水(mm)平均气温(℃)降水(mm)甲地22.386310.3113乙地21.615307.82753.两地大约在()A.10°N—20°N之间的大陆西岸B.20°N—35°N之间的大陆东岸C.10°S—10°N之间D.30°N—40°N之间的大陆西岸解析:甲、乙两地区年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上,且雨热同期,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应分布在大陆的东岸,故选项B正确。答案:B4.两地之间的地形可能是()A.平原B.盆地C.丘陵D.山地解析:根据甲、乙两地距离相差不大,但乙地降水明显多于甲地,可以推断乙地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较多,甲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故两地之间可能有山地存在,选项D正确。答案:D读各大洲(不含大洋洲和南极洲)来自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统计图,回答5~6题。5.读图,可以判断()A.40年间甲大洲排放量均最大B.乙大洲排放量增长率最低C.1980年以来丙大洲排放量有下降趋势D.40年间丁大洲排放量均最大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年丙大洲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故选项A错;根据比重可以看出乙大洲增长了将近一倍(1965年最少,1992年最大),故选项B错;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大洲1980年以来排放量有所下降,选项C正确;1960年丙大洲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选项D错。答案:C6.图中表示欧洲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本题要从1960年各大洲的排放量入手。由于欧洲工业发展较早,故其196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即丙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选项C正确。答案:C读沿130°N经线太平洋水温、盐度随纬度和深度变化剖面示意图,完成7~9题。7.读图可以判断()A.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均由低纬向高纬递减B.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均由表层向底层递减C.水深1000米以上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大D.水深米以下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大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水的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递减,故选项A错;在丙处海水的盐度由表层向底层先降低后升高,故选项B错;水深1000米以上的海水等温线和等盐度线较为密集,变化较大,故选项C正确;水深米以下的海水等温线和等盐度线较为稀疏,变化较小,故选项D错。答案:C8.甲处的数值可能是()A.34.3B.34.4C.34.5D.34.7解析:根据等温线分布可以看出甲处表层温度与其他地区相比,温度较低,应受寒流影响,受寒流影响盐度低,故表层盐度较低,底层受洋流影响较小,故盐度由表层到底层是先增大后减小,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判断甲处的盐度可能是34.7,选项D正确。答案:D9.图中乙、丙两地盐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降水量D.蒸发量解析:乙位于南回归线附近,丙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两地纬度位置相近,但盐度明显不同,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影响,北回归线附近陆地面积大,河流径流汇入较多,河流对海水起稀释作用,盐度较低,故选项B正确。答案:B下图中大圆为晨昏线,P点地球自转线速度为0且位于陆地上,A点两侧日期不同,B点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读图回答10~11题。10.图示时刻B点的坐标是()A.75°N,160°EB.15°N,20°WC.75°S,160°ED.15°S,20°W解析:根据题意可以判断P点位于南极点,A点纬度为75°S,B点是与A点关于地心对称的点,其两点纬度值相同,故B点的纬度为75°N,根据B点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可以判断B点的经度为160°E,故选项A正确。答案:A11.此时,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占地球总面积的()A.1,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