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演练13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15×4=60分)(·四川卷)下图是年河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省能源生产结构图。读图回答1~2题。1.与四省能源生产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以可再生能源为主B.清洁能源的比重大C.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D.有利于降低酸雨危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能源的相关概念,意在考查考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读图可知,四省能源生产结构中水电所占比重小,所以不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水电与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重也比较小;由于原煤、原油所占比重较大,使用这些能源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所以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也不利于降低酸雨的危害。答案:C2.制约①省进一步开发水能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A.水能资源蕴藏量小B.水能资源分布分散C.水能富集地人口分布稀疏D.水能富集地地质条件复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各地区能源生产的特点和水能开发的区位条件,意在考查考生区位定位能力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读图可知,在四省能源生产结构中,①省的天然气比重最大,可以判断为四川省;该省水能资源丰富,但其水能主要分布在河流落差大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地形与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答案:D(·广东卷)“”读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下图),完成3~4题。3.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A.西南区B.西北区C.南方区D.北方区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图示的阅读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南方区。答案:C4.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A.北方区和南方区B.北方区和西南区C.西北区和西南区D.西北区和南方区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图示的阅读能力。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不匹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水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低;另一种是水资源短缺,但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匹配较差的区域为北方区和西南区。答案:B(·福建卷)入海河流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受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的共同影响。某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该三角洲地区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如下表所示。完成5~6题。旱地林草地盐荒地滩涂其他合计占总面积比例(%)17123218211005.该三角洲地区最有可能位于下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与判断,意在考查考生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表可知,该三角洲主要以盐荒地、滩涂、旱地为主,没有水田,证明该三角洲纬度较高,位于温带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只有丙图所示的黄河三角洲最符合,选项C正确。答案:C6.在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一般趋势是()A→→.滩涂盐荒地旱地B→→.盐荒地滩涂旱地C→→.旱地盐荒地滩涂D→→.林草地旱地滩涂解析:本题考查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土地利用与环境演化的关系的能力。三角洲向海洋推进过程中,首先在沿海地区形成滩涂,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逐渐开发滩涂等荒地,而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干旱,易导致所开发的土地形成盐荒地,并最终形成旱地。这反映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环境的失衡。答案:A(·江苏卷)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下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两次大地震()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C.能源源自地球内部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解析:本题考查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其能量来源,意在考查考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地震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这两次大地震中,海地地震震中不位于太平洋沿岸,也不在两大板块交界处;海地地震的震级虽然小,但死亡人数远大于智利地震。答案:C8.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B.终年光照充足C.雨热同期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解析:本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意在考查考生根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分析自然地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