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世纪20年代初期,列宁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为此,当时的苏俄政府()A.实行余粮征集制B.实行粮食税政策C.实行农业集体化D.取消义务交售制【解析】从题干材料看,列宁已经认识到余粮征集制的严重弊端,余粮征集制极大伤害了农民的利益,故当时的苏俄政府在政策上作了调整,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答案】B2.(年南京调研)“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由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看,国家提出要改善农民生活,这体现了国家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苏俄新经济政策含有这方面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斯大林、戈尔巴乔夫都注重发展重工业,故可排除A、C、D。【答案】B3.在斯大林时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最高苏维埃成了只是“通过”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被称为“橡皮图章”,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表现是()A.党取代了政,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B.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C.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D.党对新生政权的控制得以巩固【解析】本题在回答时一定重视题干中反映的现象,这种现象使苏维埃成了“通过”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主要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以党代政”的特征。【答案】A4.美国历史学家R.R.帕尔默(R.R.Palmer)在《世界现代史》中说:“一个农业国要工业化,只要从农业中提取资金……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进行类似的农业革命,不过这是在国家资助下进行的。”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进行的“农业革命”是()A.实行余粮征集制B.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C.实行农业集体化D.交纳固定粮食税【解析】实行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交纳固定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排除A、B、D。根据题干时间“第一个五年计划”可以判断C正确。【答案】C5.(年福州月考)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解析】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在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答案】C6.(年山东济宁一中质检)“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这个词用以概括苏联20世纪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D.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解析】从题干材料中斯大林模式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和戈尔巴乔夫所说的话可以推断,戈尔巴乔夫正在偏离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其实质是在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答案】B7.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综合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他执政前期的改革侧重于()A.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B.重点放在农业领域而且初见成效C.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D.与美国的争霸侧重于科技的竞争【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是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答案】C8.1933年,美国共产党领导人威廉·福斯特参加总统竞选,获得了美共有史以来的最高选票。当时,美国失业工人甚至到苏联驻美使馆排队领取签证。当时的法国《时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