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单元整合(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某思想家说:只有有是发挥不了大用处的,唯有有与无配合才能产生大作”用。该思想家应是()A.孔子B.老子C.荀子D.孟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与无配合才能产生大作用体现的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答案】B2“”.有学者赞扬孟子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该学者赞扬孟子的主要依据是()A“”“”.提出民贵君轻和仁政B“”.被尊称为亚圣C“”.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D.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为缓和阶级矛盾,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答案】A3.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A“”.因材施教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C“”.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解析】从材料内容分析,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应“”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答案】B4.(年浙江嘉兴一中摸底考试)“”“”“”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人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解析】孔子的爱人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排除A、D;B只符合孟子的主张;三者都主张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答案】C5“”“”.儒家学说提倡为仕由已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强调的是()①“”“”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②知识、美、善的修养都要靠己③由个人到群体去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④个人的社会责任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为仁由己是说为仁靠的是自己的追求,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答案】D6“”.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是道家思想。【答案】B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学家”“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D“”.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解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奉为官方教义,形成了思想专制局面,这与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如出一辙。【答案】C8.(年厦门3月质检)“”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廉、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A“”.仁政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C.理学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解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他还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答案】C9.(年广东广州市越秀区检测)“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此观点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是()A“”.致良知B“”.格物致知C“”.存天理,灭人欲D“”.养浩然之气“”“”【解析】由知是心之本体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可知,该思想家强调人应向内心寻求真理,这应是王阳明的思想核心。【答案】A10.(年江苏省淮阴中学等四校高三联考)朱熹《近思录·“致知》: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朱熹之理是指()A.宇宙万物的本原B.三纲五常C.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D.良知“”【解析】朱熹所说的理指的是儒家的道德规范,即三纲五常。【答案】B11“”“.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