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崇皇中心卫生院雷晶晶一、概述一、概述双相情感障碍是针对单相情感障碍(重性抑郁)而言。有三组症状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抑郁发作,伴发的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和抑郁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也可混合存在,发作间歇期完全缓解。它的临床特征:发病年龄轻、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共病现象多、临床表现复杂、诊出率低、误诊率高、致残率高、自杀风险大、病死率高等。本世纪初就有学者指出双相情感障碍将是21世纪一个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和研究热点。二、关注的几个问题1、较高的发病率据报道其发病率为1.2~2.4%,也有报道为0.5~7.5%,约占人群的1.3%,占所有重性心境障碍的20~50%。2、高复发率具有明显的复发性和终身患病的特点未经治疗的病人,复发可达90%双相Ⅰ型的终身患病率0.3~1.6%3、症状多样多变抑郁症状、躁狂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复杂多变,患者可以在完全躁狂发作和完全抑郁发作中过渡,不断的变化。4、高共病率酒精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的危险性增加,易与BPD合并存在,增加了自杀率。有报道40%的患者共病酒依赖。5、高死亡率自杀的危险性增加,其危险性高于任何其他类型的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自杀风险及自杀致死率为一般人群的30倍*约有1/3的患者曾尝试过自杀*最终有10~20%的患者死于自杀6、个人、家庭和社会负担增加据报道1991年美国该病相关总支出达450.2亿美元。7、高致残率被WHO列为十大致残疾病*患者平均减少12年的健康生命*减少14年工作能力*减少9年预期寿命8、高误诊率69~80%的BPD患者确诊前被误诊为其他精神病,如单相抑郁、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和其他情感障碍[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品行障碍、物质滥用伴发情感障碍],其中被误诊为单相抑郁者占31%。临床上有50~70%的单相抑郁实为双相抑郁。9、发病年龄低发病高峰在15~24岁。10、低诊出率易漏诊、误诊,漏误诊率达40%。*患者通常在5~10年后才被正确诊断,BPD首发年龄多在15~20岁,而确诊时间多在25~30岁,诊断延误10年左右;*患者平均发作三次,或由三名精神科医生才能明确诊断;*70%的BPD患者是以抑郁为首发症状,而在重性抑郁发作的患者中,约有30%实为BPD而未被诊断。11、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生率增加,其中使心血管病患者增加20%。12、治疗难度大。三、临床表现(一)躁狂发作:典型表现为“三高症状”,即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1、心境高涨:患者心境特别愉快,自我感觉良好,洋洋得意,兴高采烈,表情喜悦,语音高亢,自感无比快乐和幸福。患者的高涨心境具有一定感染力。2、思维奔逸:患者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思维敏捷,内容丰富多变,言语赶不上思维的速度,表现为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还讲个不停。但内容肤浅,信口开河,意念飘忽。高傲自大,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自认为最伟大,能力最强,最富有。可达到夸大妄想程度,但内容不荒谬。3、活动增多:表现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动作敏捷,活动增多,整天忙碌,爱管闲事,做事虎头蛇尾,一事无成。对自己行为无正确判断,常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如挥霍钱财,东西慷慨送人。注重打扮,但不得体。自认才智过人,狂妄自大,自鸣得意,指挥训斥别人,专横跋扈。好交朋友,接近异性,行为轻浮。自觉精力充沛,有使不完的劲,不知疲倦,睡眠减少。严重时,自控能力下降,举止鲁莽,冲动毁物。4、躯体症状:面色红润,两眼有神,可因过度兴奋,体力消耗,引起失水,体重下降。5、其他症状:注意力增强,但不持久,记忆力增强,自知力丧失。(二)抑郁发作:症状包括心境低落、思维缓慢、意志活动减退(三低症状)、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症状。1、心境低落: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轻者闷闷不乐,兴趣减退,精力减退,心里压抑,无愉快感,高兴不起来。严重时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常诉说“活着没意思”。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特点。患者自卑,自感样样不如人,将过错归于自己,自感无用、无望、无助、无能、无为、无价值。自责自罪,自己连累了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