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讲座的题目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回顾自己将近三十年的语文学习生涯,真正爱上语文却是从高中时候开始的。不是因为先天禀赋的高深,也不是因为学科成绩的优异,只为了一篇不足千字的文章偶然在语文学习报上公开发表了,于是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文科,选择了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如今自己也做了老师,从教十三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在琢磨和探索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也真正爱上语文。有人说“似乎今天的语文是教师教得沉重,学生学得沉重,教师的职业自豪感逐渐减退,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淡薄。”果真如此,岂不是教者教之无味,学者学之无趣了么?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今的我们也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若没了兴趣一切无从谈起。其实,每当开学初,我都有一个欣喜的发现:学生发了新书,总是先把语文课本从头看到尾,甚至一学期下来,有些课文学生已经反复阅读数遍依然毫不倦怠,可见学生对语文不无兴趣。但不知为什么,学着学着,竟慢慢有些兴味索然了。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六点:(幻灯展示)一、语文教材的课文编选存在隐患。(幻灯展示)尽管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材选择也不断在更新,但在教授的过程中我总感觉仍有一些课文先天不足,不能抓住学生眼球。一则部分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不相符。少年鲁迅为什么喜欢百草园而不喜欢三味书屋?我想最大的原因便是在三味书屋里所学的那些并不是鲁迅的兴趣所在。如果老师所教授的不是那些摇头晃脑、死记硬背的经文,而是小孩子喜欢的故事传说、天文地理等,我想鲁迅也不至于虽在课桌上刻了个“早”字,却在暗地里描绣像了。二则有些课文的主题需跨越时代界限。记得新版教材当中选择了几篇当代作家的作品,以毕淑敏的小说《一厘米》为例。其实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复杂,而且时代略显久远,但每次讲授的时候学生都兴致勃勃。虽然这样的故事并没有发生在他们身上,但小也为争取小小男子汉的尊严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和陶影对儿子悉心呵护的母爱却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这种人性的本质是没有时代界限的,也是我们的孩子渴望得到的,试问这样的课文学生怎能不喜欢呢?二、语文教学的目的导向存在偏颇。(幻灯展示)专家指出“目前在我国,对教育质量、优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相当大的片面性,很多人把优质教育等同于能够升学的教育,把考试成绩等同于教育质量。”一些教师甚至也把语文教学与应试教育紧密结合,考试成绩成了语文教学的指挥棒,成了评价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也成了一个语文老师教学质量的衡量尺度。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笑话和悲剧。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和语文素养,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果只在题海和答题方法上做格式化的训练,那语文课堂岂不是越来越枯燥无味,学生的语文思维也会渐次僵化,导致学了十几年语文,最终也只学会了如何考试,岂不可悲可笑么?此外,语文试题的设计和评分标准的制定也过于教条和死板,致使现如今的老师不得不煞费苦心地去寻找这些试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模式,甚至归纳出一些条条框框,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试题灵活填充。先不说由此产生的一言堂令学生疲于应对,只说这将慢慢使得学生忽略了语文学习本身,而落入应试教育的圈套。而教师一味在解题和答题上加以分析指导,势必会破坏语文的语言美感,冲淡其表情达意的文学色彩。三、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幻灯展示)我们常说,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一个老师只有具备了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才算是有了自己的特色。可当同一名教师教同一拨学生连续三年,如果同类文章都用相同的教学模式,那么势必会使学生丧失新鲜感,甚至因雷同而产生厌烦情绪。如果一个学生厌烦了一种教学模式,那么随之而来的一定是厌烦这个学科。而我们做老师的恰恰容易因为习惯了一种教学模式,而陷入同一教学风格的误区,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比如我们讲文言文,总是千篇一律的介绍作者、文学常识、朗读断句、翻译课文、分析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