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古代诗歌鉴赏总复习1.(改编题)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雪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①,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①带郭,意即靠近外城。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分析诗人笔下的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4.(改编题)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最后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5.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贫女秦韬玉①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②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②时世俭:时世:当代。俭:通“”险,怪异。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请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第一节鉴赏古诗的形象即学即练1.(创新题)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请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3.(·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4.(·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5.(创新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第二节鉴赏古诗的语言即学即练1.“”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2.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3.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4.(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炼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5.“”“”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1.(·上海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