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测试卷(《生活与哲学》)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48分)1.(·太原模拟)为保证深圳市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顺利进行,该市气象部门提前做好了天气的监测及人工消减雨等准备工作。这体现了()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C.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自然界是可以控制的【答案】B【解析】对天气的监测以及人工消减雨等准备工作,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的体现,故B应选。A、C与题意无关。D观点不正确,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它。2.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例如,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意象”反映了()A.人们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艺术形象的主观创造B.客观事物本身存在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C.思维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把现实的东西变成意识D.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创造性【答案】D【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象是创作主体对客观物象蕴含情感的艺术创造,仍离不开客观事物,A错误;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反映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错误;这种艺术创造并未改变客观事物本身,C错误;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答案为D。读漫画。据此回答第3~4题。3.漫画《工作汇报》中那位“专家”的错误实质是()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解。漫画中的“专家”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故选B而排除C;A,D未能正确揭示漫画的实质,应排除。4.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C.尊重客观规律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D.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答案】A【解析】A正确反映了漫画的寓意,应选;B观点与题意不符;C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D不是哲学观点,与题目要求不符。5.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果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B.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D.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答案】D【解析】A,C说法错误,B说法与题意无关。6.16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④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C【解析】题目中引言的含义是不能完全相信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还要重视直接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反映了仅凭间接经验是不够的,还要重视直接经验完整反映了题意;“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是强调题中的思想;“饱经风霜”是指直接经验丰富,“缺乏阅历”则是指缺乏亲身经验,这二者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势必不同。③强调的是规律的客观性,所以③④皆不合题意。故选C。7.“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揭示了()A.世界上的事物有的是变化的,有的是不变的B.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桃花依旧”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C.事物处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之中D.变是永恒的,因而人们无法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答案】C【解析】A,B,D观点错误。8.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和谐文化的思想。《管子》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从哲学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