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对话策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内容摘要】从对话主体的角度来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可以分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这五种对话方式。这五种对话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独立个体,而是彼此交融的统一整体。科学地运用这五种对话方式去优化我们的阅读教学,定能改变初中阅读教学中“耗时、低能”现状,增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关键词】语文阅读;对话方式;交流与对话;教学方式;教学有效性一、阅读教学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地位及其现状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段话科学而又简明地说明了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确实,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在阅读中积淀着语文的基础知识,广泛地阅读又促进写作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故言阅读教学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中是一场绝对的重头戏。但阅读教学中相当普遍的存在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却是不争的现实。我们可以看到,中考得分率最低的往往是阅读题。然而,反观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时数中所占比重,则其状况更堪忧虑,阅读题这50%的得分率远远无法与语文教学中75%的教学时数的投入相一致。更让广大一线语文老师们困扰的是,这“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一直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从近些年来广州市中考中“现代文阅读”考试情况分析不难发现,在考试难度适中的标准下,我们的“现代文阅读”板块平均分都徘徊在21分左右(满分值为40分),与其他板块平均分相比较仍不理想。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个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阅读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在部分语文教师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以及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深,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行为上的偏差往往是造成阅读耗时、低能的原因。目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过分突出了文本与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了“师讲生听,以讲代读”的低效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少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进而把师生、文本间个性化的平等对话演变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使学生钻进教师预计答案中,用满堂问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则被边缘化。阅读知识统治一切,教师奉教材和教参为“圣经”,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备课备教参,学生上课背教材。或由于受教学进度的限制和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不信任,教师往往越俎代庖,把自己认为的阅读教学重难点条分缕析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只是扮演了接收器的角色,主体地位长期得不到落实。另外,以考试为指挥捧的教学,使得一部分学生“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这就是为什么经常进行初中语文循环教学的教师总会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考试重要性的增加,学生主体性愈难调动起来”这样体会的原因。其次是生讲师听,华而不实。这种课堂是以小组讨论代替阅读,表面看来教师不再独霸讲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你问我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活跃了,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这不能不令人怀疑其耗去的时间是否值得,讨论的效果到底怎样。有些教师认为放手让学生讨论,自己就少讲甚至不讲,如此以来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对于学生讨论内容的合不合理,有效无效,不作深入地调研,从而使教师独霸讲台演变成少数学生霸占课堂的现象,形成让更多学生永远是观众、听众等无效讨论教学现象,只追求表演作秀,不顾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种把学生主动有目的学习变为教师不作任何要求、引导、点拨的放任自流的“放羊式”教学。再次是以练代读,本末倒置。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根据文本设计许多问题,让学生以做阅读短文的形式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在缺乏主体感悟、探究、发现的背景下,精讲和多练就成了孪生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