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山中访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设计理念】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情感。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访”字展开,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然后重点把握:“我”眼中的古桥及树林眼中的“我”这两方面的情感,并在揣摩欣赏精彩的句段和词语中欣赏语言,品味语言。在此基础上,领会作者拟人、排比等表达方法,体会物我交融的境界。【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与山中景物的深厚感情,体会课文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2、学习并运用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方法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重难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①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课前交流1、我们学过许多写景的课文,看着图片,你能猜出这是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吗?(出示与《观潮》、《记金华的双龙洞》、《长城》、《鸟的天堂》、《雅鲁藏布江大峡》、《桂林山水》等课文相关的景物)2、大自然风光迷人,无论是高山峡谷、飞流瀑布,还是潮起潮落,都令人神往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不过它的表达很独特,写作方法和以往学过的课文有所相不同,究竟有什么不同?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近一位现代作家李汉荣,和他一起去山中访友。[设计理念:通过创设情境,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不知不觉地,学生就会萌发同作者一道探访山中朋友的强烈愿望,同时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二读课题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的意思:“访”指的是什么?“山中访友”意思是什么?你去拜访朋友心情会怎样?让我们带着好心情再来读题。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2、学生交流,师板书:古桥树林……3、学生汇报完后出示所有景物名称,学生再读这些景物名称。4、小结:其实作者就是林中观景,可他却说是山中访友,朋友应该是非常熟悉,感情深厚的吧!难道作者对景物很熟悉,感情也很深吗?读了这段话,也许你就会明白了!5、出示链接:每天早晨、中午或者黄昏,有时是深夜,我都要凝望南山,我每个周末都要到南山待一天或半天,这山里的一切都是我的老朋友。(指名读这段话)6、引导学生理解“我”为什么和南山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课文中的山指的就是——南山,原来李汉荣每个周末都要去南山,所以他对这山中的景非常熟悉就像是他的——朋友,课题用了拟人手法,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板书:拟人)[设计理念: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作者拜访的朋友是古桥、树林、山泉、鸟儿、露珠、山泉、溪流、瀑布、悬崖……在此基础上,链接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为什么会把山中的景当成朋友,为理解课文做好认知与情感的铺垫。]三、品读体味,感受情意(一)“我”眼中的古桥——悟“德高望重”1、体会古桥与老人形似①又是一个周末啊,他又来到这漫步了千百回的山中,拜访了他的第一个老朋友----古桥,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老桥在作者眼里仅仅是一座桥吗?学生回答后:出示:老桥——老人②指名读词,体会古桥和老人有什么相似之处?③(出示古桥图片)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古桥,它弯弯的桥拱就像——老人弓着的腰啊!它身上爬满了藤蔓,就像——老人的皱纹啊!④引导体会:作者把古桥当做老人来写,比喻是多么恰当啊!2、感悟古桥“德高望重”①古桥是个怎样的老人?(板书:德高望重)②理解“德高望重”的意思。③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在心里读,细细体会,为什么说老桥是个德高望重的老人?联系上下文来说说。④角色互换,体会老桥品质:现在,我就是李汉荣,你就是这座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