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1.例3,二(1)班和二(3)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给出了两个班学生老师和显示本班人数的牌子,列出算式:35+37=,给出显示两部分小棒相加图示,从37根中拿出5根,与35中的5根合在一起是10根,捆成1捆,结果显示有7个整捆、2个单根。同时,给出用竖式计算的完整过程和文字说明:个位上5加7等于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最后,强调: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2.做一做给出三道横式和不完整竖式,让学生计算。并以填()的形式,让学生写出计算的过程。3.思考题设计了相加等于9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内容:P14页例3及做一做。教材编排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既是对前面教学情境的延续,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就抓住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生动有趣的情境一下就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书写格式,提高其20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能力;学会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摆木棒、拨计数器等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学情分析: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与抽象思维,,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参观博物馆这样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25+22=35+9=47+8=62+33=23+8=34+6=指名学生板演:25+22=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观察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三、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3。我们来计算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师:35+37=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想:先加什么?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学生摆好后指名汇报是怎么摆的。教师多媒体演示摆小棒过程。2.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怎样写?怎样算?汇报交流: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生:从个位加起生:个位5加7等于12,满十了,向十位进一。生:我想从十位加起。生:如果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还要再加1,很麻烦。3.师小结计算过程:个位5加7满十,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师:个位上还有1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1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经过计算35+37=72(人)4.新课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四、巩固反馈1.在练习本上计算.(同时请3人板演)2.在□里填什么数可以使它成为进位加法题?师:请同学们任选两个数,在练习本上计算.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