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谢大军渡黄河1947年8月23日到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赓、谢富治兵团由豫北和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由于下冶镇南临黄河,河岸线长达10多华里,境内有长泉、李河沟、牛湾、清河口四个渡口,于是,下冶镇便成了大军渡河的必经之地。1947年7月27日,中共济源县委、县人民政府接到太岳军区下达的支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的命令之后,立即进行部署,成立了济源人民支前指挥部,在邵原设立了支前总兵站,由原王屋县县长刘任道任支前民兵司令员兼总兵站站长。长泉村设立兵站,刘任道驻长泉渡口负责,当时长泉储存各种炮弹、雷管、炸药八千六百多箱,军服四万多套。石板河村是三区区公所所在地,区委书记王毅(女)在这里召开动员会,组织200余名民兵参战,并对造船、民兵参战、转运伤员等事宜作了具体安排。长泉后沟和西岭的李河沟是秘密造船地。区委干部卫占奎和财政助理员黄存忠负责长泉渡口的秘密造船工作和动员船工支前工作,石板河的吕坤厚为助手,长泉村也派了干部参与。在长泉后沟参与造船的共有木匠、铁匠300余人。伐木、木材加工是在长泉至石板南北40华里长,东西20华里宽的数个村庄进行的。2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30只木船的制造任务。1947年8月21日,陈赓将军在逢石村的一座旧庙里召开旅长以上会议宣布强渡黄河的作战方案。第四纵队的四个旅为左纵队由长泉、清河口的渡口强渡。秦基伟、黄镇率领的第九纵队17日从博爱出发,21日抵达三教、韩彦、曹腰、长泉等村,指挥部设在三教村。8月22日夜12时前,长泉、李河沟、牛湾、清河口各渡口支援渡河的民兵和船工冒雨将木船从隐蔽地推下水,拉到渡河地点。渡河开始后左路军一部在长泉渡口上船,在葫芦队队长李庆禹等人领渡下,四纵第十旅旅长周希汉和二十九团团长吴效闵带领先遣队飞速驶向对岸,其他渡口的解放军官兵已先后登船强渡。当长泉渡口先遣营行至河心,摆渡声惊动了南岸守敌,敌人慌乱开始射击。接着,沿河敌垒战壕的火力一起向行至河心的我方船只射击,妄图阻止我军登岸。担负武装掩护的民兵在营长丁树贵的指挥下,配合我正规部队奋起反击。此时,敌人的巡逻船也从对面开来,妄图在其火力掩护下与我决一死战。见此情景,葫芦队长李庆长机警地带领两名队员潜入水中,游至敌船、跟上敌船,出其不意地消灭了敌人。左路军一部从牛湾、李河沟强渡。在李河沟渡口,艄公刘全印一马当先起航急驶。在陈炳中、李孝友等人努力下,十三只船一夜间各自强渡十六次。23日凌晨五时三十分,解放军过河部队一举攻占了南岸的北村、西沃,并很快控制了拴马树等高地,生擒国民党保安团一个连五十余人。继而又占领了荒坡等战略要地。是日九时,清河口、牛湾等处的解放军战士也同时渡河。南北两岸炮火连天,我军一面战斗,一面强渡,各个渡口的船只皆扬帆起航,箭一样驰向南岸。第29团3营7连乘七艘大船,在杜八联葫芦队配合下,从李河沟渡口向对岸强渡。船行至河心,遭到敌人火力袭击,我方军民奋起还击。霎时,枪炮齐鸣,对岸敌堡在隆隆的炮声中冒起冲天大火,敌炮眼顿时成了哑巴。左路军第十、十一旅在清河口渡河后,支前民兵一部分为其扬帆开船,一部分配合部队在北岸组成5个火力点,用大炮、轻重机枪、步枪、弹筒打击对岸守敌,掩护我军将士渡河。牛湾渡口的支前民兵在短时间内先后将两个营的战士送至南岸。24日九时,长泉等地渡口,南北两岸炮火连天,我军一面战斗一面强渡。25日拂晓,十三旅三十九团将士同我参战民兵乘胜南进,直抵新安县城,全歼守敌保安团一千三百余人,国民党县长薛子正翻围墙遁逃,新安县城首先解放。26日晨,陈赓、谢富治将军同九纵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黄镇所率南下兵团第二梯队—第九纵队将士从邵原赶到长泉渡口渡河。至此,太岳兵团主力部队全部渡过黄河。太岳军区、中共济源县委、济源县民主政府,为了表彰支前、参战的英雄、模范,先后在晋城、长泉等地召开庆功表彰大会。会上表彰了99名模范,其中有长泉村的陈国华等;表彰了33名民兵特等功臣,其中有长泉村的陈书杰等。会上还公布了渡河中的骨干船工名单,长泉村有陈国华、陈德贵、陈银群、李相臣、范云三、陈一乡、陈书德、李长坤、崔宗德、崔云章、李恒松等十二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