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总结一、考点提示1.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与要求(1)公民道德建设: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2)公民的道德生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2.辨析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要求(1)诚信伦理(2)竞争伦理(3)职业伦理(4)注重效率、维护公平3.面对科技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伦理冲突(1)科技发展与观念更新(2)现代科技的伦理准则:生命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网络科技运用的伦理问题4.解决环境中的伦理困惑(1)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要求(2)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要求(3)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伦理要求二.知识结构三.主干知识1.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道德规范,既充分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积极借鉴了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既着眼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前沿,吸收了人类优秀道德的精华,又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体现了新时期新阶段的时代精神。⑴爱国守法,就是公民在处理与国家的关系时,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意识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和尊严,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作力所能及的贡献;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⑵明礼诚信,就是公民在家庭生活、职业领域和公共场所,都能够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行为得体;都能够讲诚实、守信用,诚心待人,诚信处事。⑶团结友善,就是公民在集体生活中,要维护集体利益,力求亲密合作、团结一致、共同进步;能够与人为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⑷勤俭自强,就是公民在个人生活中,要保持勤劳节俭、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要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⑸敬业奉献,就是公民对待他人和社会,特别是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要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克己奉公,造福社会。3.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私有制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基于剥削制度的、体现和维护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道德,不可能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道德。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以人民利益为标准,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为人民服务。⑵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在新形势下,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就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通过具体道德规范,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3.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⑴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⑵集体主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每个人的正当利益,都是集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体现着个人长远的、根本的利益。第二,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第三,坚持集体主义,维护集体利益,要保障个人正当利益,使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得以实现。⑶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要反对个人主义,尤其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总是以个人为中心,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把他人、集体和社会当成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它不能代表正当的个人利益。极端个人主义是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既会给社会、集体和他人造成损害,也会给个人带来失败和不幸。4.家庭美德⑴家庭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家庭的产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