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学会生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自己感兴趣的词语4.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重难点: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课前准备:收集有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读通课文;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谈话:在我国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板书课题)颐和园2.质疑问题预设:颐和园有哪些迷人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动人的传说故事?课后问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那些语句可以看出来?3.交流资料解决课外问题小结:在人们的心目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今天我们就走进语言文字中的颐和园,领略皇家园林的美丽,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出示自学提示:1.自读:读通、读顺、读出感受2.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那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画出来生自学小组交流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分段读,正音,每读一段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段意2.解决课后问题(1)颐和园游览完了,谁来告诉大家作者游览了那几处景点?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2)学习叙述顺序: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打扮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开火车读句子,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关键词。(按游览顺序写)3.指导写生字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写生字,组词2.读《同步拓展阅读》板书设计:颐和园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游览顺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操的陶冶。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复习回顾:这篇课文就像一位导游的解说词,将我们带到那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境界中。回忆作者游览了那些景点?师板书2.明确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每个景点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形象生动的写出来的?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一)师示范学习“长廊”一段1.自由读课文,概括地谈感受:长美2.再读,找出写长廊特点的句子,体会写法列数字3.补充资料,激发自豪之情,有感情地朗读4.小结学法:(1)读,抓特点;(2)读,明写法(3)读,有感情(二)按方法自学其他段(三)小组交流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一)学习第三段:1.出示重点段: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特点:佛香阁耸立造型奇特排云殿金碧辉煌2.读出气势(二)学习第四段1.出示重点句: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特点:昆明湖静绿打比方2.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是用“划”?读一读,体会一下。3.你们是否也被这平如镜、绿如玉的湖面陶醉了呢?再读一读(三)学习第五段1.出示重点句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十七孔桥狮子多姿态不一2.这些狮子各具形态,多有趣呀。齐读出示:你还能想象出这些小狮子有什么姿态吗?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有的(),有的(),还有的()。(四)把重点句连起来读一读,并背诵下来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小练笔:颐和园还有那些美景?我们利用收集来的资料尽量组织好自己认为动人的语言,补充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前面。(美景有: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2.选择你喜欢的一处景色,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教学设计:颐和园长廊长美列数字佛香阁耸立造型奇特排云殿金碧辉煌昆明湖静绿打比方十七孔桥狮子多姿态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