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记叙、说明结合抒情、议论的写法及文章。2、理解文章揭露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作者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第一课时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是享誉国内外的“东方学大师”。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一生无数头衔,唯独喜欢“教授”这一称号。一生精通英、德、印等多种语言,唯独热爱着祖国的文字。出生山东清平县,家境也十分清贫,唯独满腹诗书之足。就读清华,博得“四剑客”之一的美誉。留学德国,二战的烽烟造就他成为东方语言大师。回归祖国,执教北大。文革间挨斗受批受尽凌辱,可从未放弃救世治学之道。十年磨一剑,译成了印度人都惧怕的《罗摩衍那》。是他-------大力的沟通了东西方文化。是他-------推动了东方文化的前进。他就是一代宗师——季羡林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脉络。2.探究文本,感受藤萝之美,提高审美情趣。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脉络。2.探究文本,感受藤萝之美,提高审美情趣。1、朗读课文,圈点出文中生字词。2、思考: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悲剧?你能读准吗?蜿蜒凄清潋艳攀附浩劫诛伐惆怅荆棘虬干摇曳悚然愚氓(wān)(yán)(qī)(liàn)(yàn)(pān)(jié)(zhū)(chóu)(chàng)(jīng)(jí)(qiú)(yè)(sǒng)(méng)正音辨形back1、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司空见惯2、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加重视。等闲视之3、互相对照、映衬着就显得更有趣味,更有意思。相映成趣4、软弱胆小的人也奋发刚强起来。懦者立怯者强5、水波荡漾的样子。潋滟6、如刺猬的硬刺那样丛聚,比喻众多。猬集7、表示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鲁殿灵光8、形容容量之多。万斛9、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的样子。毛骨悚然10、形容繁多。林林总总back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无端被毁的悲剧。一句话概括第一部分:幽径之美第二部分:藤萝之美第三部分:藤萝悲剧(1~6)(7~10)(11~16)找出作者描写幽径之美的语句,看谁找的快又准。研读第一部分—幽径之美•仔细阅读课文1~6节,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两个方面:一是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1~2)二是写幽径的美景。(3~6)幽径之美,美在四时,美在湖山。感受幽径之美山上:湖中:总有翠色在目夏绿叶红荷白雪覆盖冬:绿色更浓春夏秋生机勃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藤萝之美的?作者对这棵藤萝又有怎样的情感呢?•形:盘曲、古劲苍龙般(比喻)•色:苍黑、紫红、淡紫的花、绿叶•味:幽香、淡淡的幽香•声:引来嗡嗡的蜜蜂声作者着力描写这棵古藤萝的美有何作用?(为下文的悲剧蓄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古藤萝的美?而要先描写幽径之美?写幽径是为了衬托出幽径藤萝,显出藤萝在幽径中的不寻常地位,幽径够美了,但却不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可以想见藤萝的美比幽径的美更给人以吸引力,引起读者对藤萝的强烈兴趣。(为了更好的突出古藤萝的美)----烘云托月作业巩固作业:摘录这部分中优美的语句。再一次感受藤萝之美。预习作业: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惨状的语段,以及作者对此的情感?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脉络。2.探究文本,感受藤萝之美,提高审美情趣。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2.感受作者维护真、善、美的决心。1、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古藤萝的美,而要先描写幽径之美?幽径之美藤萝之美烘托研读课文第二部分—藤萝之美2、仔细阅读7~10小节,找出描写藤萝美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从正面描写藤萝美的。“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袭入耳内”的蜜蜂声。(有形有声有色)3、再次阅读7~10小节,体会作者对藤萝的感情。研读课文——“我”与藤萝经过十年浩劫,只剩下这棵藤萝了,它成了“我在悲愤、惆怅之余”的“惟一的一点安慰”。这说明这棵藤萝在“我”的心灵深处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