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梁家河》体会20篇【一】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7周年之际,阅读了习总书记得《梁家河》,感触颇深。它不似外国文学那样枯燥乏味,也不似古典文学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生动的情节、图文并茂的讲述了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主席的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耳边回绕,梁家河是总书记演绎了他知青岁月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他表初心、敢担当、攻坚克难、当表率,一个又一个故事诉说着他知青岁月的艰辛,但却是激情燃烧。常常听现在刚参加工作到乡镇的年轻干部抱怨,乡镇太辛苦,农村工作好难。相比而言,工作生活条件可谓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其实,我们的“梁家河”就是在基层,在这片广袤的农村土地上。总书记在“梁家河”刻苦学习、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民服务、啃硬骨头打硬仗,那我们何不用自己基层干部的身份在属于自己的“梁家河”去演绎精彩的人生。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要在基层努力奋斗的想法。也相信,只有在基层的吃苦奋斗,将来才能够更好的服务社会。【二】2018年6月7日,县疾控中心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共同学习了《梁家河》第一节“近平回来了”和第二节“我把心留在了这里”,通过音频声情并茂的朗读,我渐渐被带到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那个岁月。听完之后,我就迫不及待的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理,细细研读了《梁家河》这本书,读完之后感触颇深,书中讲述的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充分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的成长历程。《梁家河》记载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里,与当第1页共31页地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建立了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能深深的感受到这种跨越历史时空的一种共振共鸣,习总书记四十多年前在梁家河的峥嵘青春,发生在窑洞里的故事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我们,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每一个故事都是照亮着我们的梦想,点燃我们奋斗的激情,在总书记的一片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大智慧。从习总书记七年的艰苦奋斗岁月中,我们看到,习总书记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通过学习,让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通过学习,习总书记的榜样力量,使我进一步树立了要向习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的理念,要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力量,继续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立足疾病预防工作本职,在中心党支部的带领下,同中心同志们一起,团结一心,努力拼搏,为实现健康平利而不懈奋斗。【三】纪实报告文学《梁家河》,书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总书记当年带领群众谋求幸福生活的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对人民群第2页共31页众的深情厚谊。总书记“白天劳动、晚上看书”,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使我深受感动。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白天干活也随身带着书,上山放羊时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