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案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在轻缓而哀伤的音乐声中出示面色苍白的小钱无奈地躺在病床上的挂图2、教师描述:这是一个发生在杭州的真实故事。刚满18岁的年轻人──小钱,不幸患了白血病,眼看病魔就要夺走他的生命。(此时,教室十分安静,学生个个脸色沉重,眉头紧锁,看得出孩子们都在为小钱感到惋惜、难过。)3、教师继续描述:所幸的是小钱得救了,是谁在这紧要关头挽救了小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教师的叙述中,孩子们不禁松了一口气,一颗揪着的心也放了下来。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去寻找答案。)(设计意图:教师运用图片,以深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用音乐渲染气氛打动学生心灵,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从而受到感染,激起学生的关怀意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初读课文,分组讨论: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学生汇报。3、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词语或句子,在空白处写下感受,并与同学交流读书感受。(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1、学习1~2自然段:⑴指名读。⑵小钱有什么不幸?又为什么说他是幸运的?生:小钱患的是白血病,很难医治。所以小钱是不幸的。学生齐读“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生命之花绽放”。师:生命是美好的,然而正值花样年华的小钱却要面临凋零、枯萎,多么令人痛心啊!可要想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生:不容易。师:书上有一个词是──生:谈何容易。师:“谈何容易”是指什么呢?生:谈就是交谈,说话。那么“谈何容易”应该是指说起来就很不容易了。师:你真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分析得十分正确。那么如果你是小钱的家人,小钱此时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等着你去找合适的骨髓,你准备去哪儿找?生:我会到一些比较大的城市找。比如:北京、上海。师:可是北京、上海的医院却告诉你──对不起,我们医院没有合适的骨髓,那怎么办?生:到广州找。生:到香港找。师:但是这些地方都没有,最后终于在台湾找到了合适的骨髓。所以小钱也是幸运的。而这个寻找骨髓的过程,书上用了一个词,叫──生:辗转。师:通过这个“辗转”你可以想象什么?生:我可以想象小钱的家人和医护人员焦急的心情,他们为了寻找合适的骨髓,四处奔波,十分辛苦。师:是呀,多么累啊!谁能带着这种累的感觉把这句话读一读?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设计意图:教学中,指导学生设身处地,走进人物内心,这样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心情。)2、过渡:同学们,在同一时刻,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又是怎样来挽救小钱的生命呢当我读到这一节时,格外感动。相信你们也一样,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3~7自然段,看看到底什么感动了我们。⑴学生自由朗读。⑵分组交流。⑶小组代表汇报:①台湾青年刚经历了大地震,还不知道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就躺在医院准备抽取骨髓,他让我感动:师:是的,台湾青年不知道,并不代表不牵挂,不担心。他躺在病床上,内心一定翻腾不已,让我们去贴近他的心,想想他会想什么呢?生:亲爱的亲人们,你们好吗?我十分想念你们,希望你们能平安无事。生:亲人们,你们一定要保重自己呀!我捐了骨髓后就去找你们。生:亲人们,你们不要担心我,要好好照顾自己。师:大家的想象力可真丰富,那么还有没有让我们感动的句子呢?②当余震发生时,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表现让我感动:师:让我们来看看第5自然段:“当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什么是“突如其来”。生:我想应该是指余震来的很突然。师:余震突如其来,是大是小,事先知道吗?生:不知道。师:面临突如其来的余震,怎样做才会比较安全?生:跑到空旷的地方比较安全。师:那李博士和台湾青年是怎样做的呢?学生齐读“李博士仍沉着……躺在病床上”。师:我们可以想象: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大地开始颤抖,房子开始摇晃,但是李博士仍──生: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师:那位青年──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师:这可是需要──生:极大的勇气和决心。③他们抽取骨髓的不易让我感动:师: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