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阜南县王堰镇永店小学李志摘要:当今社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这样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这种不可遏止的外出务工潮流造成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长此以往,他们极易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发展异常,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这些心理问题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为此,本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现象进行分析,探讨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以便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对策略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农民收入提高的同时,农村中一个新的问题——“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户籍地以外谋生而留置在户籍地的儿童。一般地说,“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生活,或者与隔代亲属生活,甚至是与父母亲的朋友一起生活。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未成年人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根据权威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内向、自卑;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综上所述:“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对“留守儿童”情绪问题,如激动、悲痛、忧郁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解决对策上,关于同伴关系及“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据此,我运用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力图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这一群体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重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存在现象1.1自卑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1.2孤僻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基本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往。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自闭、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1.3性格与行为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