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制作中常见的误区(一)课件是教案的简单电子化,呆板单调、索然无味一些教师对什么是真正的多媒体课件认识不足,他们为了赶潮流简单的拼凑课件,制作和使用的所谓课件实际上是把教案简单的电子化,例如把教案做成一页页的文字型的PowerPoint幻灯片。把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材料只是单一的文字是书本内容的浓缩,缺少动画、图像、声音、视频资料,由于表现形式单调,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学生感到兴趣索然。课堂上看似使用了电教媒体,实则媒体充当的是黑板。教师利用这样的课件讲课并没有脱离照本宣科的本质。(二)课件信息超量,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课件的高效性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首先,它展示教学素材的速度特别快,只需要用键盘或鼠标简单地操作几下,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效率。其次就是它显示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知识量大。大量事实证明,用其他教学手段需要两节课完成的内容,多媒体课件教学则只需要一节课即可完成。然而,课件信息量过分大,会导致学生在还没来得及接收完上一个信息,下一个信息就已经来了,使学生目不暇接,无感悟和思考的余地,且多媒体教学过于直观,虽利于学生的直观把握信息,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能力,其教学效果有时会适得其反。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这样课:授课者制作的课件内容非常丰富,一节课安排得很紧凑,内容的科学性也比较高。但是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下降。(三)片面追求形象性和生动性,课件制作华而不实许多教师认为,制作课件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总是希望课件能形象点、生动点,在课件中总是加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动画或声音。例如,笔者听过一节关于初中信息技术课本中的《制作多媒体作品“苏州园林”——拙政园页面的制作》一课,授课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件中首先插入了一段关于拙政园的视频,画面整体效果美观,图文并茂,声形俱佳,授课者意在激发学生运用PowerPoint制作拙政园页面的热情,然而近五分钟的视频欣赏,将学生带进了拙政园风景的无尽遐想中,而无意再去创作页面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四)课件平淡无奇,缺乏交互性课件设计时,为了防止操作失误,或图设计方便,就采用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要按NEXT键,课件便按顺序PLAY下去。其实这是一种重“教”轻“学”的思想,会于无形中将师生的思路捆绑在既定思想流程上。这种课件只能算“传统课堂搬新家”,用它来施教,虽然看似结构紧凑,秩序井然,但学生参与的机会却很少,思考的余地也不多,并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最具魅力的互动功能。这实质上是将“以教师为中心”演变成了“以多媒体课件为中心”。其结果只能是强化了教师施教的主动性,弱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的实际收效可想而知了。(五)重视先进的多媒体效应,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出现,使计算机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当它开始在教学中运用时,会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并非所有课程的教学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并非每节课都有必要制作多媒体课件授课。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这种教学媒体,有些知识明明可以直接利用身边的小黑板、录音机、挂图轻而易举就能解决,而他们总是喜欢“舍轻挑重”,即使有现成的教具也视而不见,非得要自制课件授课。这样只注重教学手段的时尚而忽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的做法,往往得不偿失。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的教师如何走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误区,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呢?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就提出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常见误区谈谈与之相对应的对策。走出课件制作误区的常见对策(一)围绕教学内容合理选用课件素材多媒体课件要充分体现多媒体的特色,给人丰满的感觉,单靠文字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