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真题体验新人教版必修21.(·安徽文综·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严重地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导致苏俄在1921年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B项正确。农业税是新经济政策,A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题意。2.(·江苏历史·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答案]B[解析]“表格中的时间1921”年以及表格中农民年平均税款数字的下降,说明苏俄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其中体现出的是固定粮食税的作用,故选B项。3.(·全国新课标文综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旨在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由德国公司负责可知苏联在工业化初期采取了新经济政策中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故本题应选D项;苏联在工业化建设时期,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且通过农业集体化解决了工业化所取的原料和资金等问题,故A、C两项的表述错误;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按照国家计划不符,故排除。4.(·全国大纲版文综·2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以及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材料中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信息说明当时俄国农业的落后性,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活动,故本题选择C项;A项属于工业化;B项属于商业方面;D项也属于工业发展信息。5.(·福建文综·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调动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1952~1964年是赫鲁晓夫当政时期,他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选D项。A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B“”项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C项材料未体现。6.(·新课标全国Ⅰ卷·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B[解析]本题以俄罗斯学者的讲话为切入点,考查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再联系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同样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故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远比苏俄新经济政策时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要好,故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C项错误;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时期,所以D项错误。7.(·新课标全国Ⅰ卷·33)19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