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第七章运动和力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知道惯性现象2、知道惯性定律的内容,能区分出惯性和惯性定律。3、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在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2、通过对斜面小车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推理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2、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3、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学习重点1、认识惯性;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学习难点1、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几本书纸条纸条抽出,书不动硬纸板被敲走,鸡蛋落入杯中硬纸板鸡蛋水杯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铁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小车遇到障碍停下来,铁块没有遇到障碍仍然向前运动斧头和斧头柄向下运动,斧头柄停下来了,斧头仍然向下运动套紧在斧头柄上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1、请两个同学做击打棋子的实验2、观察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综上所述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这种性质称为惯性。1、惯性是物体所具有的的一种基本属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2、区分惯性和力。力是其他物体施加的,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与其他物体无关。我们说物体受到力,说物体具有惯性。3、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惯性现象惯性现象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如:奔跑的人不容易立即停下来;公共汽车进站时前十几米就要减速;用力甩手可将手上的水甩掉;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然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坐车时,车突然启动,人会向后倾倒;人在快速奔跑时,脚被树枝等绊住后摔倒。惯性的利用及危害惯性的利用及危害所有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惯性也是如此,生活中人们可以利用惯性为人类服务,如锤头松了,把锤柄端在地面上撞击几下就紧了。但同时也要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如汽车驾驶员要系上安全带,乘客要扶稳坐好等。汽车急刹车时,人为什么向前“冲”?1、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2、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判据人和车一起向前运动,急刹车后,车停下来,人具有保持原有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所以向前“冲”。1、在桌面上推动物理课本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课本。2、在桌面上再推动物理课本使之快速向前运动,撤掉推力课本。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产生运动或继续保持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动或就要停下来”。即书本的运动需要推理去维持。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立即停止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力是维持物体的运动,还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观察教材图7-43所示的装置,回答问题:1、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2、选择三种不同的材料,目的是什么?3、几次实验中是否需要同一辆小车?获得相同的水平初速度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摩擦力大小不同是接触面小车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小车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毛巾棉布木板外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大短较长较大长小分析下面问题:分析下面问题:1、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2、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3、小车运动距离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4、若使小车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是变长还是变短?5、根据上面的实验进行推理,若没有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实验结论:早在16-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迪卡儿的补充: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