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幕:请欣赏课本剧“孟母三迁”。场景一:孟子家室外人物:孟母(织布)孟子伙伴旁白:孟子,又叫孟轲,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肩上。母亲靠纺纱织布维持生活,孟母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女性,很重视儿子的教育。童年的孟轲十分淘气贪玩,经常和同龄的孩子玩耍而无心学习。孟母认为环境对一个人的学习成长非常重要,便决定搬家。孟母:你成天和这些淘气的孩子玩耍会耽误学业的,我们把家搬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吧。场景二:墓地人物:出殡的人群孟子孟母旁白:孟母把家搬到了荒僻的郊外,可是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经常有出殡送葬的人群,不是吹吹打打就是哭哭啼啼。孟轲经常学着大人的样子上坟扫墓。孟母见了很生气,对儿子说:“你父亲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他因为生病而英年早逝,不能教你读书认字,若你不认真读书,将来怎会有出息?”为了让孟轲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孟母决定把家迁到城里。场景三:集市孟子家人物:卖货打铁卖猪肉孟子伙伴孟母把家迁到了城里,但孟子的家离集市很近,成天有卖货的叫卖声。卖货:(叫卖声)打铁的叮当声。打铁:(叮当声)还有卖猪肉的吆喝声。卖猪肉:(吆喝声)各种各样的嘈杂声吵得孟轲无法认真读书。孟子:哎,外面这么吵,我才没有心思看书呢!我要找小伙伴们一道出去玩儿。孟子和他的新伙伴就学着卖货的小贩不停地吆喝,模仿铁匠打起铁来。孟母见了,更加生气,于是决心再次搬家。孟母:你成天就知道玩儿,将来会一事无成的。看来这个地方不能住了,我们把家搬到学校附近吧。场景四:学校孟子家人物:教书先生学生孟子孟母旁白:这一次孟母把家搬到学校附近。学校是读书的圣地,许多读书人在那儿认真学习。(教书先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生跟读)旁白:朗朗的读书声传到孟轲的耳朵里,读书人的彬彬有礼深深地影响着小孟轲。孟轲收到感染,每日在家中专心读书,也模仿起读书人的斯文礼貌(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久,孟母把孟轲送到学校读书。孟母:孩子,我们去学校读书吧,这样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孟子:太好啦!太好啦!旁白:初到学校,孟轲学习兴趣十分浓,也非常用功。但年幼的孟轲并不懂得母亲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不久,孟轲又开始整天玩耍。有一天,孟轲正在上课。(教书先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生跟读)他突然想起了村东湖中的天鹅,就像射一只出来玩玩。于是,再也坐不住了,他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地溜出了学校,跑回了家。正在家中辛苦织布的孟母见孟轲又逃学回来,随手,抄起身旁的一把剪刀,咔嚓一声,猛地把织机上已经只好的一块布拦腰剪断。孟子从未见母亲如此生气,他愣在那儿,不知所措。母亲严厉地问道:“这匹布断了还能重新接好吗?”“不能”。“你不认真读书,半途而废,将来也会像这断了的布匹一样,成为没用的废物。”话一出口,孟母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伤心地痛哭起来。孟子看到伤心地母亲,又看看被母亲割断的布,恍然大悟。跪倒母亲面前说:“母亲,请原谅孩儿吧,孩儿一定不会辜负母亲的希望,一定会好好读书的。”孟轲发奋学习,终于成为满腹经纶的大学者,被后人称为儒学的“亚圣”尊称为“孟子”。报幕:小朋友们,孟母三迁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环境的好坏对于小朋友的健康成长很重要,但是个人的努力更为重要。将相本无种,少年当自强。希望你们能够通过个人艰苦不懈的努力,长大之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