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结熊淑芬听了裘指挥教授这堂课,深有体会。学前期:儿童社会化的第一个关键期。幼儿期适宜的社会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控制的能力的发展,同时对培养对儿童的爱心、责任心和合作精神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关键期的原则在于学前期,优质幼儿社会教育需要遵循的八个原则:第一:关键期原则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内,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为什么五岁幼儿会聋哑?有一种情况是天生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后天的环境所影响的。幼儿的听力发展是(0—1岁)。案例分析:小天鹅为什么把LORENZ当作鹅妈妈,洛伦兹发现小鹅在孵化出来后的几个到十几个小时之内会有明星的认母行为。如果小鹅第一眼看到的是鹅妈妈,那么它就会跟着鹅妈妈走。如果小鹅第一眼看到的是洛伦兹,那么,小鹅就会跟着洛伦兹走。一两天之后,无论在怎样与小鹅的接触,它都不会跟随鹅妈妈,更不会认母。这个案例说明宝宝依恋妈妈的关键期是0到3岁。1919年,在印度一个狼窝里发现了两个人形动物,经鉴定,确定是两个小女孩。小的约2岁,大的约8岁。人们把她们就回了村子,小的不久就死了,大的活下来了,人们给她取名卡玛拉。卡玛拉像狼那样用四肢爬行,舔食流质的东西,吃扔在地上的肉。她怕光、怕火、怕水,从不让人给她洗澡。天冷也不盖被,却喜欢和狗偎在一起。给她穿衣,她就把衣服撕破。如果有人碰了她,她就会发出狼眼一样的寒光,抓人,咬人。她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晚上异常敏锐,夜深时经常发出狼一样的嚎叫。第二年,人们把卡玛拉送进了孤儿院。但是,她像狼一样的行径却很难改变。教了她两年,她才会学会走路。又经过了四年,才学会了独立行走。而快跑时仍要用四肢跑。经过近十年的抚养教育,到了17岁时,她虽然学会了晚上躺着睡觉,用手拿东西吃,用杯子喝水。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3岁半儿童的水平。由于她终究适应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17岁时病死了。是什么原因卡玛拉成为了“狼孩”?是因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存在不同的关键期。而学前期是儿童社会化的启蒙期和第一关键期,这要求我们提供适宜的社会教育。例如,鼓励儿童走出家庭、走出社区,积极的参与各种社会交往与活动。成为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的人。学前期是人一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期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社会化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人后的社会化特征“3岁看大,7岁看老”。第二:科学性原则。幼儿的行为是具体形象思维。成人应换位思考,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学前社会教育不是德育。第三:与时俱进原则。从培养“好孩子”转向“好公民”。好公民的要求是观念:热爱生命、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公德意识;能力:自立、合作、沟通、表达、创新、自律。自主意识与自律能力非常重要。需从小培养。第四:正面性原则。每个幼儿的优点比缺点多,多夸夸孩子,用孩子的优点来弥补他的缺点,自信、尊重孩子第五:活动性原则。0-3岁直觉行动思维,1-6岁具体形象思维,成人抽象逻辑思维,案例:2-3岁儿童与成人作画时最大的差别在哪里?2-3岁幼儿是边画边思考边操作边思考,而成人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第六:渗透性原则。社会教育贯彻每个环节。一日生活、领域、家庭和社会教育第七:生成性原则。有效地社会学习常常是幼儿多次交往互动与重复的结果(一报回一报)。第八:表率性原则。由于幼儿喜欢模仿,好奇心强,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提供优质的环境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