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导学【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自主预习案】1、《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2、《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沉鳞()与其奇者()荇()相与步于中庭()寝()颓()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5)但少闲人()(6)晓雾将歇()(7)沉鳞竞跃()(8)答谢中书书()(9)四时俱备()(10)夕日欲颓()(11)与其奇者()(12)五色交辉()(13)相与()(14)积水空明()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初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2、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二)研读,合作探究。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明确重点词语:山川之美五色交辉:晓雾将歇:沉鳞竞跃:夕阳欲颓:能与其奇者4、翻译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三)品读,赏析特色。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先仰视“高耸入云”,再俯视“清澈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7、(1)背诵课文:①小组内自由竞背;②教师抽查背诵。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初读,整体感知。1、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划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二)研读,合作探究。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明确重点文言词语。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翻译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品读,赏析特色。5、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6、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拓展检测案】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的题。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下列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____。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③甲文写景动静相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