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的不是网是寂寞是家长把“网瘾”扩大化了,没引导好孩子痴迷网络不是“网瘾”,而是“网络使用不当”精神病学上,根本就没有“网瘾”这个概念长时间泡网络是网瘾吗?看到卫生部发布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下称《上网指导》)之前,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说这是网瘾吧?《上网指导》中明确否定了“网瘾”这一说法,取而代之的是“网络使用不当”的表述。对此,市民是怎么看的呢?请看本期城市话题——“说说网络使用不当”。【话题背景】2009年11月4日,卫生部网站悄悄挂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这份《上网指导》否定了“网瘾”这一流传甚广的表述方式,明确“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在3000多字的意见稿中,关于“网络成瘾”或“网瘾”的提法,只在上述字句中出现一次。意见稿没有支持“网瘾”很严重、需要治疗的提法,更没有说“网瘾”是病,而是从根本上否定了“网络成瘾”的提法。意见稿认为,所谓“网瘾”的实质,是少数未成年人“网络使用不当”而出现身心健康、社会功能受损的问题。【大家发言】包韵惠(高一学生)我们上的不是网,是寂寞套用一个同学的QQ签名吧,那就是“网瘾好戒,寂寞难戒”。我们上的不是网,是寂寞啊。现在大家身边都没个弟弟妹妹一起长大一起玩,不玩游戏玩啥?谁不知道跟身边的朋友一块儿玩好呢?什么叫网瘾?网瘾只不过是大人们长时间疏忽了我们的感受,我们无聊了、孤独了,于是在网上找到了一个空间,一个不寂寞的空间。所以说,我觉得卫生部这个规定只是说出了一种真实情况,那就是,网瘾根本就不是一种病。郭晓民(高二学生)网络使用不当可以疏导如果兴趣爱好很多,谁愿意24小时玩电脑游戏呢?现在学校是应试教育,家里人都忙着赚钱,没有多少时间去“充电”,跟我们沟通起来很吃力,只会埋怨和批评,甚至打骂。就这个网瘾的问题来说吧,既然不是“瘾”,那就好办。好比大禹治水,关键在“疏导”啊,如果家长有不少兴趣爱好,会带着我们去玩个痛快,谁愿意压抑自己呢?陈磊(网络编辑)“砖”家关于“网瘾”的话不可信中国人动不动就喜欢说“瘾”,很喜欢什么都说成瘾,比如饭瘾、书瘾、收藏瘾、球瘾、酒瘾,于是也就有“网瘾”这个词了!社会上能成瘾的东西多了去,难道都靠禁绝、不接触来抵制?网络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谁不上网?以前有些所谓的“砖”家,称一天连续上网超过6个小时就是精神疾病,我上班天天对着电脑,没觉得自己有网瘾啊。不过上网要有所节制,尤其是学生,没事的时候多去做做运动,不然要窝出一身毛病。李强(学生家长)家长把孩子的网瘾扩大化了我发现是我们做家长的把网瘾这事儿扩大化了,其实很多孩子没有网瘾。上网只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正常现象罢了,真正的网瘾应该是上网成瘾程度较大,并引起性格扭曲和人性失常,比如产生暴力倾向、强迫心理等。当看到孩子沉迷于网络时,家长不必阻止和打压,只要时刻关注,并注意引导孩子即可,因为“堵不如疏”。张凯(郑州市关工委青少年教育专家)不是网瘾,是沟通出现问题没有错的孩子,只有错的家长。说孩子有网瘾,其实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我调查过戒网瘾学校的学生,九成孩子无法获得与父母平等交流的机会。家长最常用的口头禅是“你没救了,光知道玩电脑!”而孩子们最反感家长这样“没技术含量”的话。在孩子们看来,家长平时除了关心他们的成绩外,对其他方面几乎不过问。这时,网络虚拟世界成了他们释放压力和获得平等的最好去处之一,这些学生一头扎进网络世界,希望在网络里获得满足感,获得一种感情的宣泄,把网络当成避风港。卫生部统计的上网人群是很对的,现在最喜欢上网的人中60%以上是未成年人,基本都是“90后”,这些孩子都在青春期啊,最需要家庭教育,但“90后”的家长往往处于35岁至40岁之间,比较缺乏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如果这些家长光顾着挣钱,或逼着孩子去报各种学习班,还不如让自己多“充充电”,多听点家庭教育课,多看点教育方面的书。最好啊,这些父母也跟着孩子一起上网,看看孩子上网在干什么,只有先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教育好孩子。孙国安(郑州搏强新观念培训学校校长)从网里走不出来不是瘾是寄托社会上俗称我们学校是戒网瘾学校,其实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