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二年级美术上册《会变的小手套》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作为一节“设计应用”课程,目的是激发学生运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进行有趣的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本课以人们冬季常戴的手套作为艺术再创造的原材料,使学生在对手套形象感受联想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发散性,获得新的形象。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初步感受适形造物的艺术表现手法。2.能大胆地创作,通过对手套进行简单的添加创作出某种新形象。3.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适形造物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创作出较生动的形象。难点: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象。教具准备:课件、小手套、橡皮筋、碎布头、彩纸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安定学生情绪。二、讲授新课。(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出示几件手套包扎的小玩具,问小玩具里包着什么?变魔术般打开手套口,露出废纸团,让学生吃惊。总结:废旧的东西经过包扎修饰变成了有趣的艺术品。(板书课题——会变的小手套)包扎材料的选择。1、包裹材料:小手套。2、被包裹物:纸团、泥团、稍大一点的干果、各种形状的鹅卵石等。创新实践(二)制作方法:1、构思。2、包扎。一头扎,两头扎,长扎,短扎,留穗扎,圆头扎,多节扎等。3、添加装饰。方法:剪贴与描绘。原则:包扎后的原形特点,突出事物形象特征,去掉不必要的环节,做到画龙点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三)、展评1、分组欣赏作品。2、请几位优秀的小设计师叙述一下自己的构思、制作过程。教师小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过程中设计的环节不是很多,没有多少悬念,是靠着内容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自己的制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没有比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