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外国语学校刘谊《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三单元第四课课型:美术欣赏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参评者:宜昌外国语学校刘谊(中一)联系方式:13986815191Ysz61@163.com教材分析:本课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审美变化与文人画;西方审美变化与自我。中国画方面主要是对比绘画表现方式的历史变化,从这样一个特殊的角度来理解审美趣味和“自我”的不同表现方式。结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形式。例如,《果熟来禽图》运用的“没骨法”虽然审美标准发生了一点变化,但跟以后的作品相比,还是显得工整写实,没有很好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苏轼、吴镇、徐渭的作品体现出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性格;金农和吴昌硕的作品也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而且出现了世俗的气息(在民间观念里,桃子是长寿的象征)。两件关于“拉奥孔”的作品是要说明不同时期、不同美术家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雕塑《拉奥孔》是典型的古典风格,人体比例和解剖结构都非常严格、清晰。它是根据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创作的,表现出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与命运抗争的悲壮美;而格列柯的《拉奥孔》却是变形的,人物被拉长,并且处于一个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是诡异的空间。背后的风景加强了悲剧的气氛,似乎整个世界都是悲惨的。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表达。古罗马的《有桃子的静物画》是一幅壁画,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一种空间幻觉。虽然当时创造空间幻觉的方法还不很成熟,但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画家的这样一种努力;塞尚的《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不是创造空间幻觉,而是要体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更关心的是平面问题,也即画面的“结构”。画面没有多少立体感,但可以看到直线、曲线、大小椭圆形、矩形、三角形的组合;利希滕斯坦的《玻璃果盘中的静物》注重物体的装饰、平面效果,体现出作者的不同自我。教材所说的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自我”,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对绘画和世界的不同看法,甚至就是画面的独特风格。前面的课文中已经涉及到自画像这个类型。但本课中的自画像是要说明表现风格的不同。丢勒的自画像着装华丽,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自己的形象;毕加索的自画像着装休闲轻松,人物造型平面化;克洛斯的自画像着装更为自由随意,人物造型2写实。从形象打扮表明:着装走向生活化。三副自画像直接反映作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感受。学情分析: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不对所教学生做总体的了解,学生所拥有的知识结构如何?已懂得了多少美术的知识?做为教师应有大致的了解,这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否,在“课改”课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的设计,师生互动活动的完成,都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我所面对的学生大部分是在城区学校读初中的,美术的素养比较高,学习《美术鉴赏》课时大家都觉得很带劲、很配合。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初步形成,在学习这节课之前,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观察和寻找身边建筑环境的变化、人们服饰的变化、发型的变化等。同时还要收集身边的人对美的评价标准及对美的看法。学生们3对这个话题都感到非常兴趣,一下子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了。但是对“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及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学生来理解还是比较有难度的,所以我就逐步启发,通过图表和分组讨论的形式来教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知识讲解与美术作品分析、解读,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史上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历史变化,理解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3、情感与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和意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教学重点:中西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4教学难点: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及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图片:唐装、中山装、牛仔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