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扶贫济困先进个人事迹2004年3月,黄万顺同志受武汉海关选派,参加XX省省委、省政府农村小康建设工作队到大别山区的XX县区红山镇乌云山村进行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他以驻点村为家,扎根农村,和工作队员一起,宣传党的农村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为帮助农村脱贫致富呕心沥血,被XX省农村小康建设工作队领导小组评为优秀工作队员。让人更为敬佩的是,在开展帮扶贫工作的同时,他个人资助3个特困学生上学读书,而且一帮就是4年,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拥护。一、与民同忧,解决群众燃眉急作为帮扶工作队里年龄最大、资历最老的同志,他完全有理由只动动嘴,具体事情让其他人干。但是他却将帮扶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事事带头,事事领先。到驻点村后,看到山区人民艰苦的生活环境,他决心一定要抓住这短短的一年时间,尽己所能,为群众办事实,为山区谋发展。他坚持把驻点村的群众当作亲人,把驻点村当作第二故乡,把驻点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他严于律己,生活俭朴节约,与老百姓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化。为了取得群众的信任,他注意从细小环节做起,吃饭时,他悄悄收起自带的饭碗,端起粗瓷大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他不辞辛苦,与工作队一起,广泛座谈,倾听群众的呼声,把群众普遍关心的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看电视难等“老大难”作为工作队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了让该村群众吃上放心水,黄万顺与村干部一道头顶烈日,爬山越岭,多方勘测,寻找水源,并积极向省水利厅反映,争取项目资金4万元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向交通厅申请到资金5万元用于村组道路改造。针对乌云山村经济发展较快,群众用电量不断增大,原电力变压器已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实际,他配合工作队积极与XX县区电力部门取得联系,投资8万余元,改造输电线路6000米,增大变压器容量,使供电量由原来的125千伏安增加到205千伏安,满足了村办企业加工和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为了安装有线电视,他积极想办法,多次与县、镇主管部门,洽谈优惠政策,使乌云山村95%的家庭用上了有线电视,第1页共4页拓宽了农民获取信息、了解政策的渠道。二、高瞻远瞩,开发特色资源乌云山村位于大别山腹地,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4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茶叶。虽然这里山高入云,气候适宜,品种齐全,是茶叶的理想种植基地,但产量、销量一直难以突破。黄万顺同志对每个茶园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到是这里独特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要扶持村茶场的发展,必须要着眼长远,坚持可持续发展。他和工作队员们一起,立足实际,制定了村级发展规划,努力拓宽增收门路,并在硬件、软件上进行大提升。他起早贪黑,废寝忘食,跑资金、找项目,争取各级领导重视。通过努力争取,省国土资源厅拨款50万元改造良田60亩,改造茶园130亩,其中改造优质茶园80亩。项目完成后,茶叶亩产值由原来的1000元增加到6000元。根据茶叶生产储存要求,他还先后筹资10余万元为茶场建成冷库一座,对茶场房屋进行改造,添置茶叶杀青机1台,采茶机1台,茶树修剪机2台。为该场茶叶提高生产加工质量创造了条件。在英山第13届茶叶节上,乌云山茶场被评为全县“十佳茶场”之一。为提高茶农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技能,他多次邀请茶叶专家来村里讲课,普及先进的茶叶加工、种植、管理技术。为创优质品牌,他积极帮助乌云山茶场申办绿色食品证书的质量认证、申报乌云山云雾茶商品条型码,推动英山茶叶走向国内外大市场。据了解,现在乌云山茶场已成为带领全村、全镇乃至全县茶农发家致富的龙头企业。乌云山境内山青水秀,环境优美,适宜发展旅游业。为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推介乌云山、宣传乌云山。黄万顺发动当地群众,将村部和茶轩内的景点装饰一新,在茶场停车场等游客过往频繁的地点栽花种草,美化环境,并积极帮助联系省旅游团来乌云山茶叶公园游览观光。经过工作队的全力宣传推介,当年乌云山村共接待旅游团100多次,游客达1万余人。旅游业兴起,带动了餐饮业的发展,为了提高餐饮的服务质量,黄万顺还从省里聘请名家对农家烹饪技术进行现场指导,提高技艺,现在“农家乐”餐饮服务也成为该村的一大特色。三、倾注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