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工作人员如何写好文字材料一是贪多嚼不烂。早在5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已批评了这种现象。他指出:写文章,作演讲,著书,写报告,第一是大壹贰叁肆,第二是小一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第四是子丑寅卯,还有大abcd,小abcd,还有阿拉伯数字,多得很一篇文章充满了这些符号,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不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中药铺,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我不是说甲乙丙丁等字不能用,而是说那种对待问题的方法不对。现在许多同志津津有味于这个开中药铺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形式主义的方法。现在这种不好的文风依然存在。有的材料架子搭得很大,面子展开得很宽,条条目目很多,像中药铺里药柜子上的许多抽屉格子看上去很全面,很有条理,实际上是腌肿、散乱、无重点,真经被一大堆无关紧要的文字所湮没,有的同志在思考、研究材料总体框架和思路时,总想把一个单位、一次试点,一次会议的情况反映得全而又全,怕丢了金子,怕人家不识货,一股脑儿往上堆,这也舍不得丢,那也舍不得丢;心是好的,殊不知,面面俱到,主次不分,结果使金子掉进锅糊糊之中,有光也发不出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安排文字材料的框架结构,要从实际出发,该复杂的则复杂,该简单的要简单,不能认为篇幅大、条条多,材料才有分量,才能体现水平。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在调查研究阶段,应当占有比较全面、丰富、翔实的材料,而在具体分析和抽象概括时,要善于从全面中跳出来。其次,要紧紧抓住本质、抓住要害。任何事物都有量和质的规定性。质是反映事物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只有抓住事物的个性、特点和规律,才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木质。因此,要抓住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从一点进入,向纵深开掘、拓展,这样的材料才会有深度。我们认识一个人都是靠了解其特征才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的。再次,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阐发问题,都一定要高度集中。能三个问题说清楚的,不写四个问题,能四个问题说清楚的,就不伸出腿来写五六个问题。每个问题,也不一定非第1页共9页要再搞成几条。切忌搞三三制之类的模式。二是重复一张脸。常常有这种现象,我们阅读一些刊物,总感到有些文章大同小异,雷同的地方不少,有的好像在哪里见过。一个是标题雷同。如研究材料,不是对什么问题的调查研究与思考,就是从什么看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等。又如经验材料,往往是几个性、几个结合、处理好几个关系等。另一个是抓的问题雷同。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从同一角度反复论证,意思都差不多,没有新鲜东。有的今大要注意解决这样几个问题,过不了多长时间,问题又成了研究解决对象。有的抓的问题差不多,采取的对策也相似。有的甚至令人怀疑文章是不是嫁接的。再就是写作手法雷同。有的除内容有别外,从标题到层次结构,以至语言的表述都差不多。有时报刊上登出一种较新颖的写作方法,于是就出现了流行结构。造成雷同的原因很多,有的可能是写材料的新手,模仿别人写的;有的是怕动脑、图省事,不愿下功夫去琢磨,担心创新弄不好到领导那里通不过;还有的认为,对文字材料,各级机关如同材料加工厂,每天都在加工制造,要写出新意米有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应当承认,文字材料包括天天见面的新闻报道在内,要完全避免雷同也不大可能。也应当承认,要写出一篇有见地、有新意、能抓住人的好材料也确实不容易。但不容易不是做不到,经过努力还是能够办到的。作为机关干部尤其是经常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应当具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立志写出好材料来。平时要注意锻炼、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有意识地在以下几方面强化一下:①摆脱习惯性思维方法和条条框框的限制,从本个例中、从老经验中跳出米,用发散性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思考,始终保持一种创新热情。②对自己写的东西,要多问几个行不行为什么怎么办,不要轻易地肯定、自我陶醉,以致形成思维定式,使自己的思路展不开,跳不出框框。要勇于否定自己,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一条小道走到底,要选择所写材料的最佳思路。③多找些人研究。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赛过个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