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交流材料文化贯穿于人类历史长河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形式的先进文化模式,这是文化更替发展的必然规律。所谓中国海洋文化,是中华海洋人类史的思想意识在发展创新中不断提高精神境界的产物,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的延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建设当代中国海洋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根据十六大报告,建设海洋先进文化,对推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在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遵循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战略高度建设海洋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新时期新形势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深入理解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发表的讲话内容,在当代中国发展海洋先进文化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吸收海洋强国文化发展的成果,完善我国海洋政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据此,建设海洋先进文化应立足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根植于中国海洋文化的民族性特点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始终是建设先进性海洋文化的基础,是宝贵的精神资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成果,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著名论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基本特质、内涵与精神,是中国人民情与理、仁与智、道与法相互冲击的产物,包括基本价值观念的一致性,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海洋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最有显著特色的典型,是世界古代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先驱。上古时代的典章文献就有“四海会同”“环第1页共4页九州为四海”“江汉朝宗于海”等记载,这样一个自古拥有海洋的民族,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的中国海洋文明史。建设当代先进海洋文化,必然是先接纳和传承本民族海洋文明,继而展望未来的。回顾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先进性,自然不能忽略远洋贸易文化和郑和文化对中国古代海洋在世界海洋文明史上的先进作用;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亚非各国的重要海上贸易途径,在唐宋时期已十分鼎盛,到郑和远洋时,已经将这种远洋国际贸易发展到高潮,并且建立和带动中国几大港口——广州、福州、宁波、扬州的沿海经济,其文化影响力的价值是十分深远的。我们所要建设的海洋先进文化,势必是立足于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精神内涵的民族文化。二、借鉴世界海洋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信息化时代,世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使我们更有利地了解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对其文化的尊重并进行批判与渐进的吸纳是一个大国民族必有的胸襟。文化的特性表明,能够交流频繁,相互兼容的,其内在将充满巨大的扩张力。伴随全球化视野的不断延展,人类在生存过程中相互依赖的程度将不断扩大,因此就更需要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予以利用,以期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建国初始,有“中国近代工业长子”之称的江南造船厂,在经历抗日战争及国内战争等复杂环境后,是在与苏联专家的技术、设备等支持与自我创新下,重新振兴中国的民族造船工业。但是,借鉴只是文化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创新才是保持本民族文化先进性的要素,江泽民同志也曾强调指出:“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文化的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孤陋而寡闻”,而是在尊重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纳与利用别国或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以“固我海疆,振我中华”。西方海洋史表明,其全盛时期也是文化交流最旺盛的时期,当今的世界海洋事业正步入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中国必须转变思想,加快开放与交流,只有吸取世界文化的优秀因素,一个民族才可能真正的强盛。发展海洋文化的先进性是提高科学创新能力水平的强大动力,而其发展则关乎国家和民族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