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免疫性疾病专题·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发[2009]30号)作者简介:刘健,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liujianahzy@yahoo.com.cn风湿病滋补膏方临床配伍应用探讨刘健,徐桂琴(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合肥230031)中图分类号:R59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6790.2012.05.001风湿病是以关节及组成关节的骨、肌肉、肌腱、韧带疼痛,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疾病,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是风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也是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1]。风湿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正气不足是风湿病发生的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是风湿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风湿病由于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机错综,病程缠绵,大多迁延难愈。膏方,又称膏滋、煎膏,是一种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糖或蜂蜜制成的半流体状剂型。广泛应用于治疗临床各科慢性疑难性疾病[23]。根据风湿病的病因病机采用滋补膏方进行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维护机体阴阳平衡,使脏腑气血调达,以减轻风湿病症状,改善风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1风湿病的基本病机探讨风湿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湿浊内生;气血不足,营卫失调;痰瘀互结,脉络阻滞[4]。1.1脾胃虚弱,湿浊内生脾位于中焦,主运化、升清和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饮食失调,起居失常,可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不足,卫外不能,或痰湿内生,湿浊为患,复感外邪而致痹,如《素问·痹论》指出:“饮食居处为其病本。”《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提到:“太阳有余,病肉痹、寒中。”明代医家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痹论》中强调补脾土的重要性:“况痹者闭也,乃脉络涩而少宣通之机,气血凝而少流动之势,治法非投水益阴,则益补气升阳;非急急于就肝肾,则倦倦于补脾土,斯病退而根本不遥也,倘泥于三气杂至,为必不可留之邪,而且从事于攻伐,则体实者安,而体虚者危矣。”1.2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气调血畅,濡养四肢百骸、经络关节。营卫和调,卫外御邪,营卫不和邪气乘虚而入。营卫之气的濡养、调节、卫外固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在气血充沛,正常循行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病因上看,素体气血亏虚,或后天失养气血两虚,或大病重病之后气血虚弱,或素体虚弱,并劳倦思虑过度,均可导致风寒湿热之外邪乘虚而入,流注筋骨血脉,搏结于关节而发生关节痹痛。《内经》在论述痹证的发病机制时指出:“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血气皆少……善痿厥足痹”、“粗理肉不坚,善病痹”(《灵枢·五变第四十六》)。1.3痰瘀互结,脉络阻滞瘀血与痰浊既是机体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又是机体进一步病变的因素。痹证因内外合邪而发病,正虚为本,邪实为标。痹,是闭阻不通之意。当人体脏腑或肌表经络受外邪侵袭,气血痹阻不能畅通,功能障碍而发生病变时,均可发为痹病[57]。2风湿病膏方临床配伍原则依据风湿病的病因病机,对风湿病患者采用冬令进补膏方进行防治。滋补膏方的配伍采用补益药物与健脾药物配伍,补益药物与活血药物配伍,滋补药物与辅料相伍。补益药物包括补气,补血,补阴,阴阳及气血阴阳双补的药物。如补气的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补血的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气血双补的八珍汤;补阴的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虎潜丸等;补阳的肾气丸、右归丸等。2.1补益药物与健脾药物配伍在补益的同时适当加入健脾养胃药物,一来有助于消化,二来防止补·944·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年10月第15卷第5期ChinJClinHealthc,October2012,Vol.15,NO.5益药物过于滋腻,有助于膏方的吸收。常用山药、大枣、砂仁、香附、麦芽、神曲、鸡内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