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寒柳堂����寒柳�考释王�嘉(广东美术馆�广州�510100)国学大师陈寅恪对�寒柳�情有独钟。论文集名为�寒柳堂集�,诗文集为�寒柳堂诗稿�,自撰家史为�寒柳堂记梦�。然对于�寒柳�典故,以及�寒柳�与陈寅恪的关系,历来缺乏研究。笔者多方考证,认为当从�柳如是别传�,确切而言,从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谈起。�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一生最大且最后一部著作。全书以钱柳姻缘为核心,以明末清初江南社会为背景,共85万字。陈氏在�柳如是别传�缘起�提到:�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目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抵,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柳如是致力于复明运动,其思想行为合乎儒家三纲六纪之义,即维护民族文化精神,此与陈寅恪一贯强调文化应该�不忘其本来民族之地位�相吻合。胡守为先生指出这正是陈寅恪穷10年之力为柳如是作传的主要原因。结合陈寅恪撰�柳如是别传�的文化动因,亦可见陈氏与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的密切关系。柳词全文如下:�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绕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帘低语。�这首词曾得到陈氏心仪和厚赞,被陈氏称为明末最佳词,�非几社、复社胜流可望��1�。在�柳如是别传�里占有相当篇幅。这首词写于明崇祯12年,柳如是22岁。尽管它是应和陈子龙�上己行�诗意而作,尚未直接关涉钱柳姻缘,但柳如是在�寒柳�中蕴含的冰雪之才和借景感怀之意,已不再是单纯描绘�垂柳无人临古渡,娟娟独立寒塘路�的寒柳,而是柳如是在写自身,写自身内心真实的感受。可以说,�寒柳�是柳如是的化身和写照。陈寅恪1949年南下广州,在此后20年,先后撰写�元白诗笺证稿�(1950年)、�论韩愈�(1951年)、�述东晋王导之功业�(1952年)、�论再生缘�(1953年9月至次年2月)、�柳如是别传�(1954年至1964年)、�寒柳堂记梦�(1964年至1965年),其中耗时最久、规模最大者为�柳如是别传�。陈氏研究钱柳姻缘由来已久。�2�陈氏9岁那111年,在长沙书肆,曾购得由钱牧斋序文的�吴梅村集�,爱不释手。陈氏早年热衷钱氏诗文,尽读其书。40年代在昆明,购得江苏常熟白茆巷红豆一颗,复读钱氏诗文,晚年对钱柳姻缘倍感兴趣,愤而著书,正所谓�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更何况,此时陈氏刚刚完成�论再生缘�,以�再生缘�原话:�再生缘,接续前书玉钏缘,业已词登17卷,未曾了结这前缘。既读前缘缘未了,空题名曰再生缘。�陈寅恪仰慕钱柳,终于为二人做传,亦是了却一桩多年心愿。陈寅格仰慕柳如是�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其儒士兼侠女的性格。�艳羡钱牧斋为柳如是当代知己。其实陈寅恪对钱牧斋的兴趣亦非如此简单。�牧斋博通文史,旁涉梵文、道藏。寅恪平生才识学问,因远不逮昔贤,而研治领域,则有约略近似之处。��3�这种学问近似,应是陈氏刻意于钱柳的又一原因。正因为�士有相怜宁识面,生原多恨此伤神。��4�所以寅恪才不顾双盲,�然脂暝写��5�。或许可以说,陈氏视柳为旷代知己,视牧斋为化蝶庄周。�柳如是别传�完稿之际,其时恰为钱柳逝世300整年,这未必仅仅是一种巧合。陈寅恪写完�柳如是别传�即着手写家史�寒柳堂记梦�,联系到前述�论再生缘�,笔者认为,这里有一种内在逻辑关系。从中可见,寅恪借�寒柳�抒情寄史,其自喻之倾向,与柳如是以�寒柳�喻己,几乎异曲同工。寅恪以�寒柳�自喻,首先体现在他对家世的感慨。�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其实表达着寅恪的心声。寅恪生于传统理想文人家庭,祖父陈宝箴(1831~1900)早年在曾国藩幕府,被称为�海内奇士�,崇尚新学,官至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1854~1937)32岁中进士,官至吏部主事,后辞官不问政治,自称�神州袖手人�。1901年在南京办新式学堂,家教严格,影响深远。以寅恪兄弟为例,长兄衡恪(1876~1932)为民初大画家。弟方恪(1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