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课题研究报告哈尔滨市第九十五中学荣欢口语交际,简单来说,就是用语言与人沟通,在现实生活中,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强,有时会给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场所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自2012年松北区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来,我校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探索,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好评。但深入观察我们的课堂,就会发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很不理想:有的学生心里明白是什么意思,但说出来时是吞吞吐吐或词不达意;有的好像挤牙膏一样,老师问一点就说一点,总是不流利,不完整;有的学生只会埋头写字,不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会与人沟通等等。这怎么符合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怎么适应将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呢?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本人深知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影响,也深感其对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为此“十二五”期间,本人承担了此项课题并与学校语文教研组同仁们一起探索破解问题的策略方法。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想说”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么什么也不说,要么说一些与问题无关的话,往往不能针对问题进行相关的思考和回答。或许是课程设计偏难,或许是教师没有正确的引导,或是教学气氛、师生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说呢?(一)从教师示范入手,点燃兴趣。教师是学生的示范者,指导者,教师的言传身教胜过千言万语。如果一个老师的普通话发音不准确,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语气平平淡淡的,学生整天跟您一起学习,耳濡目染,学生会说得好吗?所以,想让学生说,必须教师先说,并且要说得好。除了课堂上,教师说标准的普通话,为学生示范朗读,为了展示和提升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我校语文教研组曾举行首届的教师普通话比赛。在教师们的精心准备下,决赛现场师生同台展示,充分展示了普通话朗读风采,给全校师生一个示范、带动、促进的作用,营造一个说普通话的文化氛围。(二)从视频材料入手,鼓足底气。现代社会信息传递方便快捷,现代化教学设备也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果说教师们的示范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想说”的窗,那么视频材料介入则可以为学生的生活注入一股强劲的风。它吹去了孩子们心中的犹豫与羞涩,激励学生“想说”的渴望与冲动。我校曾组织学生观看央视的励志演讲节目《开讲啦》、湖南卫视的《超级演说家》,学生被演讲者的真诚与稳健、热情与活力所吸引,立刻增添了去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欲望。(三)从丰富的生活入手,积累资源。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学习、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话可说。首先,多让学生朗读、背诵,打好学生口头表达的基础。学生朗读多了,背诵多了,一方面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一定的书面语言,另一方面也把胆量给培养出来了。其次,让学生口头复述课文内容。可先按段落内容复述,逐步过渡到复述整篇内容。特别是内容比较复杂的课文,更应该分段进行,企图一蹴而就是不行的。再有,评析文章和时事。学完一篇课文后或结合生活时事新闻,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说出来就行,有多说多,有少说少,不要求全面系统的评价。经过比较长时间的训练后,再要求学生就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表现形式做比较全面的分析、评价。二、创设宽松氛围让学生“敢说”朗读和背诵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大量的口语实践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为此,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口语训练创造机会。(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1.开设“一日谈”栏目可以安排学生谈谈说说,讲述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一活动大体上又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每堂课请一、二名学生上讲台发言,题目不定,范围不限,三五分钟,谈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