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解读四川省医学科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赵光斌主任医师讨论的内容乙肝的概述乙肝的临床诊断乙肝的治疗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入侵肝细胞,在肝细胞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cccDNA半衰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HBV己发现有8个基因型,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C型患者病变较活动,HBeAg血清转换延迟,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机会较多。乙型肝炎流行病学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有很大差异慢性HBV携带者:9300万(中国)慢性乙肝患者:2000万(中国)10~20%发展肝硬化1~5%发展肝癌全球每年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约100万人中国:约30万人/每年。传播途径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母婴及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输血、血液制品、侵入性诊疗操作、不安全注射、其他如修脚、文身、扎耳孔、牙刷、剃须刀及医务人员工作中意外暴露;母婴传播:围产期感染、宫内感染、哺乳传播。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己大为减少。性接触传播: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自然史HBV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婴幼儿期HBV感染的自然史可划分为4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HBV感染四期的特点免疫耐受期: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HBVDNA>1×106IU/ml,血清ALT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损害。免疫清除期:HBVDNA>2000IU/ml,ALT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中度或严重炎症坏死,肝纤维化进展快。非活动或低复制期: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DNA低于最低检测限、ALT正常,肝组织学无炎症或仅有轻度炎症。再活动期: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DNA复制、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成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慢性HBV感染与肝硬化发生的关系感染状态:免疫耐受期、非活动或低复制期发生肝硬化少,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肝硬化发生率高。病毒载量:肝硬化的累积发生率与持续高病毒载量呈正相关。ALT、HBeAg:HBeAg阳性,ALT升高肝硬化发生率高。嗜酒、合并HCV、HDV、HIV感染都增加肝硬化的发生。慢性HBV感染与HCC发生的关系非肝硬化患者较少发生HCC,肝硬化患者中HCC的年发生率为3~6%;HBV病毒载量与HCC呈正相关;年龄大、男性、HBeAg阳性、ALT水平高都是肝癌高发的危险因素。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肝疫苗接种对象是新生儿、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乙肝疫苗全程应接种三针,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的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新生儿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越早越好。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注射100单位HBIG,同时在不同的部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收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成年接种乙肝疫苗20ug;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剂量(60ug)和针次。对完成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如仍无应答可接种一针60u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临床诊断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慢性HBV感染分为: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携带者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eAg阳性,抗-HBe阴性,HBVDNA阳性,ALT升高,肝组织学有炎症改变。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DNA阳性,ALT升高,肝组织学有炎症改变。根据病情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有肝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