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探讨摘要:分层教学主要能够因材施教,就是能够针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的能力存在的问题来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能够使每个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学习后,在原来的水平上有较大的进步。本文主要就是针对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法探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众所周知,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然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从教师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等差异,不能实现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显得极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呢?笔者认为:一、目标分层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即共同目标和层次目标。在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做法是:第一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要求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第二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三层次的学生设计一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教学“直角三角形习题”时,制订的教学目标如下:基本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叙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重要性质;(2)学生能够直接应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重要性质求解一步的计算题。较高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地解典型的直角问题;(2)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一些常用技巧,会添加辅助线和用分析法去寻求难题的解法。要求第一层次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第二层次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较高目标”的教学活动。第三层次学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会做相应的练习。二、教学分层学生是主体,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这样,课堂教学时就容易控制教学的难度和进度,学生也明白在这节课中学会和掌握什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应该才用不同的实现手段,及教学方式。如,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进行探索式的教学方式,对其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而对于依靠努力取得成绩的这一类稍差一点的学生,则不妨通过各类题型的讲解以及拔高题目的训练,开拓其视野,使其掌握相对较深的解题思路;对于又差一点的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则显得十分重要。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来讲,都是有益的。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第五节“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测量物体的高度”时,我采用了实践课的形式。对于学困生,要求能够运用一种方法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教师在课前专门介绍了可以供他们选择的几种测量方法;对于中等生,要求能够找出至少两种测量方法,进行准确计算,课前不给予测量方法的提示;对于优生,要求尽量找出多种测量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课前教师也不给予提示。三、作业分层作业是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中要途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用,才能避免差生在难题面前的受挫和无奈,也能避免优等生对大量基础题的趣味索然,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自己所需的:巩固,还是提高,都能给以满足。例如在进行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证明(二)”第3节内容“直角三角形”时中,我布置了以下作业:①熟记勾股定理,默写勾股定理5遍;②求下列图形中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③教科书中的习题第1、2;④与课本配套使用的教辅书中相应习题中的第5、6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