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流失及对策分析1国有资产流失的概述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资产的投资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由于过错,违反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者致使国有资产处于流失状态的行为。据不完全统计,从20XX年3月至20XX年3月中央纪委查处的大型国有企业管理者贪污受贿者就达到几十起,涉及国有资产流失8亿多元。改革开放后,面对国有企业生产效益低下,行政化现象严重的情况,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下发文件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但是在国有企业改制当中,部分国有企业的领导者为了将公有财产侵吞为己有,用尽一切办法和手段盗取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我国国务院设立国资委对国有资产进行督查指导,目的是为了达到政企分开、资政分离,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减少政府对于市场的控制和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绝大部分国有企业管理者是由上级部门或者政府机关调用委派人员,其行政化十分明显,导致企业官僚化。2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2.1缺乏科学合理的估值方法。在改制过程中,由于国有企业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科学合理的估值方法,造成了国有资产急剧流失。如改制的过程中,一部分国有企业把原来国家拨给的土地,未经计价估算,就划为企业的法人股;对国有资产中的商标、品牌等具有价值和升值潜力的无形资产,不进行评估或者按照低于市场价值进行估价,暗中吞并国有资产。2.2缺乏有效的追责问责机制。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权限模糊,且多单位共管,企业的管理权由不同职能部门分配行使。虽然名义上相关部门都负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主体责任单位,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追责问责机制,对于管理者决策失误等原因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错误无从追责。同时管理者为了个人仕途无意管理企业,投机钻营,致使国有资产管理层频繁更替,间接导致我国国有资产流失严重。2.3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第1页共3页机制,导致部分企业管理者用国有企业的名义入股民营企业,毫无代价为这些企业提供资金援助,间接从投资的这些企业中赚得利益,而这些企业中大多数是企业领导者自己掌控的公司或者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亲属所掌控的公司,这就加大了将国有资产转嫁到亲属公司的行为和可能,最终导致国有资产损失严重。2.4缺乏行之有效的惩罚机制。在国有资产改革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以及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上的缺陷,通过转移国有资产,控制企业利润,瞒报信息等方式,将国有资产转化为个人资产;企业的管理者在对企业原材料设备进行采购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企业权力将公司财产用高于市场价格进行购买,所高出部分由购卖双方私下平均获得,以实现私下吞并国有资产的目的。上述现象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惩罚措施,导致企业的管理者明知违法依然为谋求个人私利而为之。因此,应加大惩罚力度。3预防与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3.1不断完善和改进核资工作。国资委相关负责机构应该加大核查力度。要预防企业偷报漏报、转移隐匿资产等现象,也要防止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私下勾结。进行资产清理后,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严格把控企业资产去向并及时登记入账入册。要加大对企业资产全面清理、核实,净资产负债查询力度,涉及对外投资、账外资产做好详细清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整改相关账务。3.2建立健全追责问责及奖惩机制。科学的规划国有运营主体和资产管理的权责关系和行为规范,其职权关系应具体化、人格化,责任主体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终身负责,终身追责,以促使有关人员在对国有企业管理上恪尽职守,防止可能发生的失职、渎职行为。国有企业经营的兴衰成败主要在于领导者的决策成败,对造成国有企业财产巨大损失的主体和个人,情节严重,违反国家规章制度以及党纪国法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对国企管理者形成有效的产权约束。第2页共3页3.3加强国有制改革中的监督和控制。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制定可控制、可操作的企业监督约束管理机制。政府财政部门要加大企业年度预决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