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流行概况与防控要点麦文武手足口病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新西兰Seddon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1959年提出HFMD命名手足口病特点五岁以下儿童夏秋常见病一般临床症状比较轻,可自愈伴有严重并发症病例的比例较低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无疫苗等特异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手足口病特点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易引起大规模流行传播途径复杂,难于控制个别流行株可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小年龄组高发,易引起社会关注手足口病病原学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COX-Coxsackievirus)A组的4、5、7、9、10、16型•柯萨奇病毒B组的2、5、13型•肠道病毒71型(EV71)•新肠道病毒•最常见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及其它手足口病病毒理化特性病原体抵抗力•病毒对75%酒精、5%来苏儿(甲酚皂液)耐受;•病毒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病毒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如,Ca2+、Fe2+、Mn2+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病毒可在外环境中长期存活;•易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致病机理•潜伏期通常为7~14天•感染后,病毒在口咽部和肠道黏膜处繁殖•淋巴系统被侵袭,病毒入血造成一过性病毒血症•极少数病例,病毒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我省流行情况截至今年5月6日•广东省卫生厅:截至五月六日上午十点,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三千一百例,•死亡病例分布佛山2例和茂名1例•病例主要累及1~5岁组儿童,合计占全省78.81%•职业分布散居儿童占57.41%,托幼儿童占36.43%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流行期间传染源主要为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流行间歇和流行期——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接触传播•通过粪便、疱疹液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日常接触传播,经口、结膜等途径感染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唾液中的病毒水源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经口感染医源性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受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按照脊灰推算,肠道病毒的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国外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流行病学特点时间分布:•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得季节高峰•不同地区的流行高峰存在差异•报道的资料显示,在我国冬季发病较为少见,夏秋季多见。我省一般流行季节为5~8月份1999年厦门由EV71型引起HFMD流行,其高峰在夏季2005-2007.5.7XD省手足口病病例月份分布02004006008001000120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005发病数2006发病数2007发病数2006年~2007年全国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分析年龄分布•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以0~5岁组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8.27%高峰在2~4岁•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以0~5岁组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9.51%高峰在2~3岁和3~4岁组人群分布01020304050607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7年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分别占病例总数的51.20%、42.03%和5.61%。手足口病临床特点临床表现•潜伏期3~7天,没有明显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