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李红卫最温暖的家庭医生---基础篇最温暖的家庭医生---基础篇涌泉穴〖位置〗:位于足底中线前、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当足趾屈时,足底前凹陷处。〖主治〗:1高低血压、2中风偏瘫、3神经衰弱、失眠健忘、4前列腺肥大、5下肢浮肿关节痛,是抗衰老的保健要穴。强肾灸足三里穴〖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主治〗:1、膝关节滑膜炎2下肢浮肿关节痛3静脉曲张4坐骨神经痛5免疫力低下,是抗衰老的保健要穴。强肾灸健康的足迹“人老腿先老”。“腿健人强,腿软人虚。”从呀呀学步到步履蹒跚,双腿始终负担着我们的体重不辞劳苦走南闯北。同时也记载鉴证了整个生命生老病死的全过程。双腿的灵活程度也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然而过度的劳损和最“基层”的工作特性,加快了双腿的退化过程。是否外观变形?是否功能退化?是否活动受限?是否越老越“懒”?结果是你“爱上了”床和沙发,肥胖和疾病“爱上了你”。强健下肢现在做起适应症:下肢无力,功能退化活动功能退化。下肢发凉、沉重,尤其以膝关节为中心。上下楼梯膝关节疼痛,伴有滑膜炎水肿。冠心病、血压不稳。身体肥胖,心脏负担过重。禁忌症:严重心、脑、肝、肾病患者。心源性水肿[心衰]肾源性水肿[肾衰]肝腹水等危重病人。湖北蕲春艾草李时珍与艾灸艾袋:选细软熟艾用布缝成袋子,围在肚脐腹上,对中老年人脐腹冷痛、妇女寒性痛经有很好的疗效。艾垫:将细软熟艾制成如鞋大小、厚度3~5毫米的鞋垫,能治疗和预防寒湿脚气、足癣、冻疮等。在此基础上,后人又制出了艾枕,就是把细软的熟艾用布包起做成枕头,对风寒湿引起的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清宫医案清宫医案里记载:光绪34年,太医院的御医用蕲艾加以药物粉碎揉搓后,再用绫绢包裹制成六寸宽的腰带,给光绪皇帝系在腰间来治疗腰胯疼痛,以补汤药之不及。思考土为砖、木为炭为何可千年而不腐?你有没有吃过艾叶煮鸡蛋?民间还有那些用艾灸保健的风俗?健康之路---灸疗保健中医学院---灸法推广隔药灸及传统针灸隔物灸隔物灸艾条灸艾条灸灸法概述灸疗三要素1久:相对较长的时间【10小时】2火:温度和能量【高于或低于人体】3穴:经络穴位或特定的部位思考针和灸是一种治疗方法吗?中医传统灸法的推广有哪些障碍?中医传统疗法的发展是否需要现代化?针与灸、泻与补《黄帝内经、灵枢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针法偏于泻有余,灸法偏于补不足。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思考你对针刺有无恐惧?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你是如何选择治疗手段的?家庭病床你选择灸?还是针?中国医典论灸《黄帝内经:素问》“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以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比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地阐明了防病重于治病的原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人体正气的盛虚与疾病发生的关系。阴阳皆虚,火当治之。”指出了灸火能疗阴阳之虚,壮人体元阳之气。古人利用艾灸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百岁不终者,确实大有人在。思考你如何理解“防治结合、预防为主”这句话?每个人体内都有癌细胞,为何只是个别人发病?同样的流感为何有人被传染?有人幸免?中国医典论灸孙思邈论灸唐代药王孙思邈,幼时多病,到了中年开始用灸法健身,常“艾火遍身烧”,结果到了93岁时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过百岁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书写了震古烁今的医学名著《千金翼方》30卷。孙思邈在《千金方》“针而不灸,皆非良医也。”《扁鹊心书》论灸“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人于无病之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灸法在日本十八岁灸风门,以预防感冒及肺结核.二十四岁灸三阴交,以预防花柳病,使生殖器健康,并可调理月经.三十到四十岁左右灸足三里,以使人脾胃强健,预防一切疾病;三里与曲池同灸,可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实,血压正常。小孩出生后一百天内灸身柱穴已成习俗,用米粒二分之一大小的艾柱灸三壮,对感冒、吐乳、消化不良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