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抗菌药讲座药剂科一.为什么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WTO口号: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将无药可用!•在1928年英国费莱明发明青霉素之前感染性疾病是死亡的首要原因。•抗菌药物是医院使用最广泛的药物。原来全国(包括我院)住院病人抗菌药使用率是70%—80%,现在指标要求≤60%。原住院DDD值80是WTO指标的一倍。我国人均抗菌药使用量是美国人的10倍。•超级细菌的出现。(例)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2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耐药菌的出现是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如今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新药开发的速度,如果不加以遏止人类将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对细菌性感染束手无策的黑暗时代”。我们的口号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从“我”做起!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1.Ⅰ类切口手术,应用抗菌药预防感染的比例≤30%。①什么是Ⅰ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外伤,污染伤口,清创缝合是不是Ⅰ类切口?)②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包括修补片)、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白内障手术冠脉造影等血管介入诊断手术,不适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④.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给药时间术前0.5~2h,Ⅰ类手术术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开始时给药。溶媒体积100ml要30分钟内给药完毕。⑤.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用法用量[2009]38号文,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头孢唑林钠1-2g或头孢拉定1-2g/单次若头孢类皮试(+)预防G(+)感染用克林霉素(0.6-0.9g静脉给药)用法见说明书。预防G(-)感染用氨曲南(1-2g静脉给药)。⑥疗程:一般短疗程用药,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有感染高危因素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24小时。⑦Ⅰ类切口手术不宜联合用药。2.Ⅱ类切口手术(清洁-污染手术)如上下呼吸道……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术前30分钟~2h给药,用药时间也是24h,必要时延长至48h。3.污染手术: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二.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⒈疗程:一般宜用到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2.用法、给药次数:是根据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原则给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如:青霉素类、头孢类、红霉素、克林霉素一日多次给药,>MIC时间越长越好(40﹪以上)。半衰期长的药(t1∕2),如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可以一日一次给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可一日一次给药(重症感染例外)。3.抗菌药品种的选择:先经验性用药,入院时同时采样送微生物学检查。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①2012年文件要求,总微生物学检查率>30%限制类使用抗菌药微生物学检查率>50%特殊使用类抗菌药微生物学检查率>80%②严重的患者应感染部位检查与血培养同时进行。③合格的样品——痰液而不是唾液适当的时间——入院未用抗菌药之前就采样做,已用了抗菌药的在第二次用药前(药浓谷值时)采样做。⒋检验科细菌临床微生物室每月应向院部报细菌耐药情况,并报全院各科指导抗菌药选择。目标菌细菌耐药率>30%预警细菌耐药率>50%要根据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