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杂志2012·21求是笔谈30多年来,在世界历史的风雨历程中,中国以自己卓尔不群的个性和独特的风貌,以举世瞩目的成就,健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引起世界上不同视角聚焦中国,“北京共识”、“中国崛起”、“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奇迹”、“中国故事”等概念相继提出。国外致力于“读懂中国”的观察家、评论家大量涌现。2011年5月,总部设在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1世纪十大新闻中,“中国崛起”高居榜首。英国《独立报》发问:“巨龙醒来:中国,这是怎么回事?”美国学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说:“中国超出了每个人的期待,外国人开始用新的眼光关注中国。”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重新审视中国的时候到了。”一、“对苏联发展道路的突破与超越”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道路不同于冷战结束前苏联的发展道路。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国家制度和经济运行模式曾创造过经济奇迹,使苏联成为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深刻洞察到:“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两大方案都是为应付令人痛苦的危机——美国胡佛时期的大萧条和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停滞——而设计的”,但罗斯福“是幸运的”,他挽救了资本主义;戈尔巴乔夫则“是不幸的”,他造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崩溃。关于戈尔巴乔夫反“危机”的功过是非,基辛格评论说,戈尔巴乔夫押赌自由化,必然失败,他要求苏联进行做不到的改革,加速推动了他代表的制度的灭亡。他的改革是共产主义自我毁灭的改革,他摧毁了共产党,推动了把他送上权力宝座的那种制度的覆亡。尽人皆知,建国后,中国一度沿袭过“苏联模式”,但中国在实践中也清醒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在苏东剧变11年前,中国共产党人果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1991年12月26日,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解体,20天后,即1992年1月17日,邓小平开始了他超乎寻常的“南巡”之旅。邓小平在“南巡”中就世界及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谈话,这些谈话是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奠基之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确立,是石破天惊的伟大创举。俄罗斯《红星报》曾发表文章说,中共提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苏联由于没有进行这样的改革而解体。二、“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又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全新的现代化道路。30多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接近10%,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4亿中国人摆脱绝对贫穷,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先例。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全球视野中的中国道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主任孔根红50求是杂志2012·21求是笔谈总值超过5000美元,达到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在如此短的时间、在这样大规模的国家推进现代化的先例,“中国奇迹”创造了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实力提升最强的记录,“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国家成就的篇章”。这是一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代化道路。它打破了“欧洲中心论”、“欧美模式主导论”,开辟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正如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所言,中国发展道路与西方有着根本不同,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新“现代化模式”的崛起,“那种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现代化,即西方现代化的观点,是一种谬论”。葡萄牙驻华大使若泽·塔德乌·苏亚雷斯说:“我们正在见证的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绝无仅有的发展历程。”三、“在金融海啸中彰显制度优势”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人们在历史与现实层面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在两种制度主导下不同发展模式的思考。金融危机成为考验各类政治制度、发展模式的试金石。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中国以其制度的优势,快速、果断地采取一整套措施,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08—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