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乙型肝炎的防治与职业防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郭彩萍2肝炎流行现状2006年全国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59岁人群中HBsAg携带率已从1992年的9.75%降至7.18%2009年世界肝炎日公布:全球有3.5亿乙肝病毒携带者,1.3亿丙肝病毒感染者按目前HBsAg携带率推算,我国仍然有携带者约9300万人每年有150万人死于乙肝和丙肝每年近30万人死于肝癌3肝炎流行现状我国是一个“肝炎大国”每年报告乙肝发病100万例丙肝病毒感染者较以往虽有减少,但仍高达近1000万人甲肝也时有发生4病原学HBV属嗜肝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分为包膜和核心两部分包膜蛋白为HBsAg核心为环状双股DNA、DNAP、HBcAg、HBeAgHBV抵抗力很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化学消毒剂均能耐受煮沸10min、0.5%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可使其灭活乙肝病毒6Dane颗粒:42nm,完整的HBV颗粒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数量最多管形颗粒:22×40~400nm★后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HBsAg,无感染性病原学HBV形态结构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8乙肝病毒基因组3.2kb的部分双链DNA,正负链负链(L链)有四个ORFS基因:前S1区、前S2区、S区C基因:编码核壳,最保守区段,免疫攻击靶位X基因:调节基因转录水平(cP)P基因:编码末端蛋白、逆转录酶和RNA酶HcccDNA:合成病毒RNA的模板;慢性HBV感染根源9病毒编码蛋白S区:结构蛋白,提供保护性抗原主蛋白:即HBsAg大蛋白:为病毒颗粒的必要成分小球型管型颗粒:由主蛋白/中蛋白组成前S蛋白:有很高的免疫原型,可强化对S蛋白的免疫应答。病毒与细胞结合的附着点S区基因突变:密码子145甘氨酸—精氨酸突变10病毒编码蛋白C基因:分为前C区和C区前C区:编码合成HBeAg前体蛋白C区:合成HBcAg,构成核心颗粒,有高度免疫原性前C基因变异前C区发生突变时,1896位的A被G替代,TGG-TAG(终止密码),HBeAg不能合成。但HBVDNA仍阳性,HBcAg仍能合成,传染性仍较大11HBx蛋白与P蛋白HBx:与病毒复制调节和细胞因子相关激活增强子和启动子的转录功能整合病毒编码的HBx与肝癌有关P蛋白:参与病毒复制的全过程,如基因组的包装信号,DNA合成,编码末端蛋白,聚合酶,RNA酶H等P区基因突变:拉米夫定耐受突变(YMDD变异)12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HBsAg,俗称“澳抗”出现时间:HBV感染后1~6个月,平均70天高滴度-高复制水平低滴度-感染恢复期或病变高度活动,病毒和抗原部分清除持续时间: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HBsAg本身有抗原性而无传染性13抗-HBs出现时间:急性感染后期或HBsAg消失后抗-HBs为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其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抗-HBs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HBV保护力不完全14HBeAg病毒复制:常与DNA一致“+”慢乙肝多病变活动“-”未必示病毒不复制生物学意义:靶抗原之一,HBe/cAg与HLA-I协同,诱导宿主免疫应答15抗-HBe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抗-HBe出现一般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抗-HBe阳性者中,16.3%~30%左右HBV-DNA仍阳性,为前C基因变异所致易加重病情、易演变为肝硬化α-干扰素疗效亦较差16HBcAgHBcAg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DANE颗粒核心中,抗原性极强,是HBV的结构蛋白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HBcAg,只能检测到抗-HBc可终身阳性17抗-HBc产生早、持久、有较高的血清水平抗HBc-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抗HBc-IgG:凡“有过”HBV感染者均可阳性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抗HBc最持久18其他HBV-DNA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检测方法:斑点杂交法、PCR法DNAP(DNA多聚酶)逆转录酶,也是直接反应病毒复制的指标之一HBxAgHBxAg具有反向激活作用,可调控病毒基因转录水平,并对宿主癌基因可能有激活作用19HBV的基因型HBV有7种基因型,命名为A~G型型间全部核苷酸序列差异8%或更高基因型有强烈的地域差异我国主要为B型和C型20流行病学传染源各种急性、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