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病死率在20%~70%之间,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死亡者中80%在50岁以上,但亦有一定数量的年青人,尤其是剧烈运动者、孕产妇。有些中暑患者可遗留有轻度神经功能紊乱,严重肌肉损伤者可持续数周肌无力,重症热射病患者往往留有永久性脑损伤。代谢人体产热主要来自体内氧化代谢过程产生的基础热量肌肉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也是一主要来源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辐射是散热最好途径。气温15-25℃时,辐射散热约占60%,头部是主要散热部位33℃时,辐射散热降至零。传导对流通过接触和靠近皮肤的冷空气变暖的物质分热蒸发蒸发水(出汗)散热代谢肌肉收缩辐射对流蒸发中暑原因代谢人体产热主要来自体内氧化代谢过程产生的基础热量肌肉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也是一主要来源中暑原因辐射是散热最好途径。气温15-25℃时,辐射散热约占60%,头部是主要散热部位33℃时,辐射散热降至零。传导对流通过接触和靠近皮肤的冷空气变暖的物质分热蒸发蒸发水(出汗)散热中暑原因•高温气候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原因。•其次,高温幅射作业环境(干热环境)和高温、高湿作业环境(湿热环境)也易中暑。•凡可致机体热负荷增加或散热机能发生障碍的因素,均可诱发中暑。高温环境作业温度>32℃、湿度>60%通风不良的环境中长时间或强体力劳动判断重症中暑轻症中暑先兆中暑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将中暑分为以下3级:临床症状前驱症状•高温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尚能坚持正常工作、生活。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热痉挛主要表现有严重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故称热痉挛。肌痉挛以经常活动的四肢及腹部等肌肉为多见。热痉挛常发生于炎热季节刚开始尚未热适应前。多见于在高温环境从事体力劳动而有大量出汗的年轻人。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热衰竭常发生在老年人及未能热适应者,起病较急,先有眩晕、头痛、突然昏倒,平卧并离开高温场所即清醒。患者面色苍白,皮肤冷汗,脉弱或缓,血压偏低但脉压正常。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热射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前驱症状有全身软弱、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出汗减少。继而体温迅速增高达41℃以上,出现嗜睡、淡忘和昏迷。皮肤干热,无汗,呈现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出现紫绀。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热射病脉搏加快,脉压增宽,休克时血压下降。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浅,后期呈潮式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缩小、后期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热射病严重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水肿、脑水肿、肝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热射病头部未戴帽或无遮阳的情况下,头部直接受太阳辐射,患者初感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继而头痛剧烈、呕吐、淡忘、昏迷,头部温度常较体温高,称日射病,属热射病的特殊类型。治疗现场治疗原则•出现中暑前驱症状时,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使其平卧,头部抬高,松解衣扣。可采用电风扇吹风等散热方法,但不能直接对着病人吹风,防止又造成感冒。现场治疗原则热痉挛和热衰竭的治疗:基本相似及时将病人抬到阴凉处或空调供冷的房间平卧休息,解松或脱去衣服;降温时不要引起寒颤,以病人感到凉爽舒适为宜。口服凉盐水及其它清凉饮料。降温治疗(1)环境降温:抢救现场必须通风阴凉,应及时将患者搬人室温<20oC的空调间内或在室内放置冰块、井水等。降温治疗(2)体表降温:用井水、自来水或温水浸透的毛巾擦拭全身,不断磨擦四肢及躯干皮肤以保持皮肤血管扩张而促进散热,同时配合电扇吹风。头部、颈两侧、腋窝及腹股沟等大动脉处可置冰袋。病人如有寒颤则必须以药物控制,防止产热增加及乳酸堆积。循环功能无明显障碍者还可做冷水浴,即将患者浸入冷水中,保持头部露出水面。降温治疗无论应用何种降温方法,只要待体温降至38oC(肛温)左右即可考虑终止降温,但又不让体温再度回升。降温时,血压应维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并密切监测有无心律失常出现。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