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塑造与抒写——沈从文与蹇先艾的文学世界夏鑫内容摘要:沈从文与蹇先艾同为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前者塑造了丰富的湘西世界,后者则在其创作多以贵州为背景。作家以独特的笔触,择善而述之,描绘了这片土地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民风民俗。本文试从沈从文与蹇先艾在文学史上的追求和成就进行试探性的比较。两者的命运在湘黔两地开始,其文学的开拓并在各自的世界展开,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文学艺术上的追求与灵魂的塑造。关键词:沈从文、蹇先艾、灵魂塑造、文学世界一、湘黔两地的文学前人(1)沈从文与湘西作为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自1923年从湘西一个偏僻的山城,独自走到北京,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已有整整六十个年头。六十年来,这个具有苗族血统的作家,不仅早已蜚声30年代文坛,被视为自从新文学运动开始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之一。①正是他身上流着(苗、汉、土家族)三种民族的血液,这给他带来特俗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从少年时期起,他就熟读社会这本书,生命的智慧多半直接从生活中得来。高小毕业14岁即按当地风习进入地方队伍,先后当过卫兵、班长、司书、文件收发员、书记,看惯了湘兵的雄武,以及各种迫害和杀戮的黑暗(在芷江的乡下四个月看杀人一千,在怀化镇一年多看杀人七百)。过早对社会的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使他以后将“残酷”、“愚昧”写入作品时消除了任何炫耀猎奇的可能,反形成了一种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德性的品格。他自小谙熟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那块土地,谙熟那延绵千里的沅水流域及这一带人民的爱恶哀乐的鲜明生活样式和吊脚楼淳朴的乡俗民风,因此,形成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具有特俗敏感的审美情趣。1沈从文自1923年从湘西一个偏僻的山城,独自走到北京之前,他生活在沅水湘西境内,对这篇故土的情感抒写是其文学视野的一大题材。军队生活、湘西民族和苗族生活、普通社会事件及通话和传说的改作始终陪伴着他的文学创作。沈从文创作宏富,作品集结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子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不够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字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之后,他的创作显著地成熟了。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皱》、《阿黑小史》、《月下小静》、《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西》,文论《费邮存底》及续集、《烛续》、《云南看云集》等。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④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如他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⑤湘西人的文学才能也在这里得到再好没有的体现,好像天然是艺术型的:关切俗世的,情绪记忆的高度发达,把握生活的细节,“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所神往倾心”⑥,将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高度统一。这就是“抒情”。沈从文有一篇未完稿的题目叫《抽象的抒情》,其中说到可把文字、语言的表现“当作一种‘抒情’看待”,“因为其实本质不过是一种抒情”。沈从文充满了湘西精神的文学,也就是抒情的文学。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因有了沈从文而以一个无比淳朴的、自由的、满溢了生命力的王国出现在世人面前。他成为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他本人即是湘西的魂魄所在。(2)蹇先艾的黔岭高原蹇先艾贵州遵义籍人,1906年生于四川越隽县,1915年才随官任期满的父亲回老家定居。1919年13岁时,由父亲送到北京读书,寄居在异母长兄蹇方叔家。在北京一住就是18年。由此算来,蹇先艾在贵州常住不过四年多,其间,蹇先艾主要是在家读书,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社会,贵州人生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