萂村文化保护与发展方向思考云南,地处中国西部地区,具有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特征,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背景的影响,村镇众多,遗存完整,乡风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在城市化加剧发展的今天,对历史文化名村的遗产保护和文化挖掘势在必行。萂村,位于洱海东岸XX市XX县区大营镇西北部,是XX省政府近年公布的“XX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和“XX省历史文化名村”,是一座以白族为主住民的村庄。萂村历史悠久,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汉王朝在云南大理地区设置郡县,萂村成了益州郡叶榆县的一个村落,正式纳入汉武大帝的版图。“萂”字是一个专用地方名,念“窝”音,据说《康熙字典》中才能查到。萂村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是大理“南诏”时期“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公元929-937年在位)的故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萂村也开始由传统农耕社会生活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如何在发展的进程中同时将原有的历史、建筑、文化、自然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就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1萂村的建筑特色1.1山地村落。萂村坐落在山坡和河边,依山傍水而建,背靠凤岭、象山,主山凤岭两边箐沟成“八”字形从高而下的潺潺溪水,与古村形成有机完整的统一体。四周苍翠的青山把萂村紧紧环抱,展示出独特的自然风光。从整个村子的布局上看,白族先民利用这里自然缓坡地形,因地制宜,依山而建,临水而居,与山水融为一体,是典型的山地村落(图1)。1.2历史建筑。萂村民居建筑别具特色,来到萂头古村可以看到白族地区最古老、最完整、最能体现白族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典型的“门中门,户中户”。村落由张、赵、杨三大姓的民居群组成,各姓氏相对集中,布局井然,庭院巍峨,山泉沿石巷穿流。萂村几乎家家都有一道极为考究的大门,大门往往是一座白族民居的“乒仁头”(图2)。其特点为大气、开阔、雄武,既有围合庭院的实用性,又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观赏性。据统计,萂村共有成百上千座这样的大门,他们各有特第1页共5页色,同时代表了不同院落主人的精神面貌与人格美丽,也共同构成了萂村和谐又富于变化的建筑群体特色。除民居外,萂村另有寺庙、祠堂、牌坊等公共建筑20处,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如本主庙、财神庙、文昌宫、龙王庙、天子庙等等。这些建筑,历史悠久,是村里民俗活动、节日庆典的重要活动空间。老太庙。传说三国时,现在莲花池泉水边曾建有一间很小的石屋,立面供奉着一尊龙王塑像,叫龙王庙。南诏中期改为圣母庙,后来改称老太庙。XX县区人民政府于2005年将萂村老太庙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戏台。老太庙正殿佛台中轴线直对古戏台正中,中间有莲花池,泉水灌溉千亩良田。四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古戏台凸出属重叠式飞檐翘角,进深为10米。戏台内设有内台室,两边耳壁各长5米,加斗拱延伸,如同雄鹰展翅,作为戏台腾飞的翅膀,每边墙壁正面都有圆圈,上有龙鱼图案,戏台高3米,全用五面石条镶嵌,坚固而美观。戏台藻顶呈八角形,彩绘有八仙过海图,中间有太极八卦图,周围彩画着山水花鸟祥兽果品等图案(图3)。萂头本主庙。本主庙建筑规格为四合一院。庙宇分为两台,上台为大殿,下台为二殿;院子中心两旁各设两间厢房;二殿两面出厦,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报国寺。后人为纪念杨干贞,在凤凰山下密林中建了一间庙宇,将杨干贞的灵位供奉其中。灵位两边撰写着“系出九隆诸暴郑,力扶南诏振王纲”这样的一副对联。到民国18年(1939年),当地乡绅名士将本村私塾统一归并,开始创办地方级初级小学,从此报国寺就演变成文昌宫(图4)。萂村天子庙。“三坊一照壁”的庙宇,名曰“老公庙”,又称“天子庙”。住房两旁为厢房,土木结构,瓦屋面;照壁内外檐下,画有山水、古代人物图案,正中还书写着“象岭钟祥”四个大字。萂头财神殿。为祈求财神降福消灾而建,气势磅礴的财神庙供奉着财神和招财童子以及进宝状元。殿院广场多以盛会拜佛为主。2萂村的自然人文特色2.1萂村的生态多样性。萂村四周环山,古树林立,奇花异草众多,其生态环境呈现以下特点:萂村有山、有林、也有水。后山的两条溪流随着缓坡潺潺流下,穿巷走院而过,清泉第2页共5页在青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