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对话”精神,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十八小学何俊武摘要: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领会“对话”精神,在“对话”中不断走向阅读教学的深入呢?首先,对话是师生与文本构建知识意义的动态过程;其次,对话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第三,要在对话中追求学生个性化、生命化、创造性发展。认识到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在实施对话教学时,我们就需要遵从一些基本原则:遵从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主体性的原则;遵从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独特性的原则;遵从学生在对话过程中需求多样性的原则。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阅读行为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因此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选择相关的策略,才能帮助学生在对话中走向阅读教学的深入,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词:对话组织形式对象范畴基本原则相关策略语文教育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文本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而阅读教学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备课中研究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是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高,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对话教学,如何在对话中不断走向阅读的深入呢?本文就对话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组织形式、对象范畴以及基本原则和相关策略谈几点认识。一、对话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什么是“对话”?“对话”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对话是指与单个人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对话是指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自然、社会之间,不以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而是通过人与文本、他者的理解、感悟和批评、表达展开的精神活动。显然,小学阅读教学当属后者,是师生双方在阅读过程中向对方敞开心扉,彼此接纳,不断地体认、吸收、批评、反思、重构、创造的过程。把握了对话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精神实质,我们不难理解对话教学在小学阅读课堂的重要性。首先,对话是师生与文本构建知识意义的动态过程。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阅读教学观也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1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些目标,师生需要和文本充分对话,构建知识意义。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要摒弃以往阅读教学中施训者对受训者一味地讲读、灌输的做法,要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变成一种积极的主动探究,学生在感悟思考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愉悦。这种知识意义构建的动态过程让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也正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做法。其次,对话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课程目标是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来设计展开的,在对话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情感态度而言,我们可以在阅读时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课文由一篇篇精美的寓言、童话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组成,内容浅显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极容易调动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如果我们在实施对话教学时方法得当,比如用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比一比、唱一唱的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就会在聆听美的音乐,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中,激起表现的欲望,受到美的熏陶。学生的兴趣一经调动,就会形成一种持久期待,他们就更加愿意阅读,更加愿意在阅读中得到老师、同伴的积极评价。就情感态度而言,我们还要在对话教学中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