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虞美人》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宋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今天就学习李煜的代表作《虞美人》(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学生,作为南唐的国君,学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学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三、具体研习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学生活,他对人学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学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学生存的安全感等等。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学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5.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学生啊人学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学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课堂小结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六.布置作业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学生长恨水长东!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学生活结束之快。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学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学生活了。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学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学生的极度哀伤。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学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学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