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2)———脊椎动物学脊索动物门的确立在距今约5亿年的奥陶纪,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出最早的脊椎动物,这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不能确立其间的关系。直到19世纪,俄国胚胎学家柯瓦列夫斯基研究了柱头虫、海鞘、文昌鱼的胚胎发育,确立了其在进化过程中的地位。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1874年,海克尔根据柯瓦列夫斯基的研究,把海鞘、文昌鱼、脊椎动物合并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新门:脊索动物门,下分三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动物祖先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特征:后口、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体腔形成模式相似。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学习重点):1、脊索动物的三大基本特征2、脊索动物的结构复杂性和完善性3、脊索动物对多变的环境适应能力4、脊索动物起源学说及基本论点5、脊索动物的进化路线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主要特征1、具脊索(notochord)组织结构:由富含液泡的细胞构成,不分节,外面包以结缔组织鞘膜—脊索鞘的棒状结构。位置:位于身体背部,消化道的上方,神经管的腹面,而且纵贯头尾。来源: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壁而形成,故起源于脊索中胚层。脊索与脊椎发展:脊索在低等类群终生存在,高等类群仅见于胚胎或幼体,成长时被脊柱(vertebralcolumn)所取代。2、具背神经管(dorsaltubularnervecord)结构:为神经组织构成的管状结构。位置:位于脊索背面。来源:由外胚层内陷形成。发展:高等种类背神经管前方分化为脑(brain)和后段成为脊髓(spinalcord)。3、具咽鳃裂(pharyngealgillslits)位置:位于消化管前段(咽部)的两侧壁上。结构:左右成对排列的裂缝,它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鳃裂壁上富有毛细血管。来源:它来源于外胚层和内胚层。发展:水生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而陆生动物只见于胚胎时期或幼体,随后完全消失,成体以肺呼吸。(二)一般特征或次要特征肛后尾(即尾在肛门后方;无脊椎动物肛孔常开口于躯干部的末端);心脏或相当于心脏作用的血管位于消化道的腹面;大多闭管式循环(血液里血管中流动);骨骼系统是内骨骼,起源于中胚层;后口;分节的肌节;生物化学比较(具肌酸,不具精氨酸;无脊椎动物恰相反)。(三)与高等无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1.后口: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的棘皮动、毛颚类等均具有后口,故统称后口动物。2.三胚层:胚胎发育早期有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的出现。3.分节性:主要器官系统分节性(如脊神经、肌肉、骨骼、部分排泄系统等)。4.两侧对称:即左右对称,即通过体轴的矢状切面,可以将身体分成两个相同部分。意义:表明脊索动物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二、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体重的受力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完成定向运动:使躯体运动肌肉获得附着点,使捕食、御敌更准确、迅速。有利于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第二节脊索动物门的分类◆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1,000多种,分为2大类群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原索动物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主要类群上下颌附肢胚膜体温圆口纲无颌类软骨鱼纲硬骨鱼纲鱼形类两栖纲无羊膜类爬行纲变温动物鸟纲哺乳纲有颌类(颌口类)四足类羊膜类恒温动物第三节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尾索动物早在2千多年前就被记载描述过,但其分类地位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被俄国胚胎学家柯瓦列夫斯基确定下来。◆遍布世界各个海洋,现存约1370多种,我国已知有14种左右。◆主要特征:①全部海产,身体包在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②幼体时期尾部具脊索和神经管,少数终生有尾。成体无尾者体形袋状或桶状。鳃裂终生存在。③多数无尾种类幼体自由生活,成体固着生活;少数有尾种类营飘浮或自由生活。④一般雌雄同体,异体受精。⑤从幼体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为逆行变态。代表动物——柄海鞘(Styelaclava)一、外形和生活方式◆成体长椭圆形,基部以长柄附着在物体上。另一端有2个相距不远的孔,顶部是入水口,位置较低是出水口。水流和微小生物经入水口进入消化道,由出水口排出。◆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