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法)都德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作者简介: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于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最后一课背景简介《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时期,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背景简介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最后一课小说的三要素(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故事情节(线索)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学常识gěngzhuànwǔduóchéngqídǎowǎnchàxuāngēbozhòusùàoyàoshihǎosǒu检查预习词语解释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惨白:(面容)苍白。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2、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我”的见闻感受一、上学路上二、最后一课三、宣布下课(1-6)(7-23)(24-29)1、上课之前(7—10)2、上课之中(12—2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本文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课文正是通过_______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以及__________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圈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认识小弗郎士怕迟到怕挨骂,又怕老师的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怕老师、幼稚、贪玩、不爱学习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自制力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又出了什么事啦?朦胧的爱国心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认识小弗郎士阅读课文第7-10自然段(上课前)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请填写下表气氛平日上课最后一课学生老师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上课前,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静一点,静一点“……平时,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一切偏安安静静地,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上课前,学生们已经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韩麦尔先生却温和地叫我快坐好。老师穿……打……戴……(和平时不一样)。渲染出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想一想小弗郎士在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具体语句加以揣摩)阅读课文第11-23节自然段(上课中)上课之中1、“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2、“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