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概念艺术形象YUEDUSIKAO阅读思考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2.“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味有何不同?3.“落叶”与“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4.“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5.“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木叶树叶落叶落木木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枝繁叶茂,浓阴匝地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艺术特征微黄与干燥(颜色、触觉)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意境空阔)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黄色及干燥的质感暗示性木叶一点叶的绵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概括文章内容: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1、诗中的“木叶”引出话题2、探寻多用“木叶”的理由3、概念相同形象有别4,5、木叶的第一特征:6、木叶的第二特征:7、“木叶”“树叶”一字千里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落木”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落木”呢,则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阅读第5、6自然段思考:“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什么区别?“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与凄清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何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微黄而不飘零,因雨而湿润着。“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微黄干燥意味:单纯、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场合:秋风叶落离愁别绪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条空阔“树”•——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树——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树”与“叶”形象一致,都给人枝繁叶茂,密密层层浓阴的感觉,合用的“树叶”的形象也是如此,含义未见丰富。•而“木”常让人联想起树干,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传递着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树叶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浓密繁华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木飘零透些微黄发现问题(1—3)分析问题...